深圳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如今的深圳河蜿蜒流过繁华的闹市,“深圳”之名由此而来。“深圳”是指“田边沟”,“深圳”是“深沟”。

据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深圳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水流湍急。下雨的时候会发洪水,居民出行非常困难。人往往“不知深浅,却被淹死”。于是,在当地公安厅总督察廖应冲的主持下,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修建了一座“惠民桥”,用石头砌成,就是今天“人民桥”的前身。

“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时期。那是一个小“市场”的名字,也是一个哨所的名字。当时驻军只有10人。

“市场”原本是正规的农村集市,交易完成后人们就会散去。但到了清朝康熙时期,新安县的“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有固定居民的市场,而且大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市场虽然小,但是比较有名。

其实“深圳”这个名字不仅带有地理痕迹,还带有移民文化的色彩。是客家人移民南下带来的新词汇。

一般来说,移民搬迁到新的地方后,往往会用旧的地名来表达自己的根。通常情况下,移民不会照搬自己的原名,而是使用与原籍相同的地名。历史上,岭南地区的一些客家人是从闽北、浙南迁来的。这些地区常见的地名有坑、潭、阳、平、镇等。

浙江还有一个同名的“深圳”,除了浙江丽水的裕安,还有永康的深圳头。江西进贤文家镇,萍乡镇口、何家镇;湖南新宁镇远洞;广东大埔镇头坑、梅县高镇等。这些地名出现的时间是宋代以后。它们是北方人南下带来的古汉语,在南方演变成方言,产生了方言地名。

“宝安,宝安,得宝平安”

宝安有宝山,“安全有保障”。明代有一部书说:“得其宝者安,凡健者也。”“宝安”在历史上自有其名,有吉祥之意。

这座“宝山”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宋代有书:宝安“山中有宝,石瓮田煮银而闻名。”所以,这个“宝藏”其实是一座银矿。

“宝安”作为一个县名,从公元331年的东晋算起,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公元331年,东晋设郡,辖宝安县等六县,包括深圳、香港特别行政区、东莞部分地区、番禺县南部、中山市。这是深圳建立县及县级行政机构的开始,也是深圳城市史的开始。

自唐代中期,深圳一直隶属于东莞县。毕竟很远,超出了治理的范围。深圳和香港经常受到日本海盗的骚扰,尤其是明朝中期以后。于是,在南投士绅的提议下,在广东副使刘文的支持和策划下,明朝万历元年(1573),在保安故里建“新安郡”。从“得宝求安”到“脱险求安”,可以看出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理想。

1914,因国家行政区划调整,广东省新安县因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故改回“宝安”。1993 65438+10月1,宝安撤县设区,设立宝安、龙岗两区,直辖于深圳。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山脚,村前是海,村后是稻田。历史上是“鱼米之乡”。南山区因南山而得名,意境幽远,总让人想起陶渊明的两句名句。

但历史上这个区域并不是独立的,尤其是它的前身“南头”,作为深圳古代文明的中心,经历了太多的战争。

东晋南朝时期,南投是粤东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唐宋以来,商业开始繁荣。大型远洋船舶为了进出广州,不得不绕道大屿山,经南投、虎门进入珠江。因此,南投成为广州对外交通通道的咽喉。可见南投当时的重要地位相当于“好望角”。

明初,这里加强了海防,建有驻军。公元1565年,面对日寇和海贼日益严重的骚扰,在广东建立了六个水寨,海军总部设在南头水寨。为了预测敌情,赤湾小南山顶上建了一座烟墩(又称烽火台),作为南头水寨的耳目。如遇敌情,白天用烟,晚上用火报警。南山烟墩遗址依然存在。

“在田间受福”的虔诚

福田区因福田村而得名,该村存在于清朝康熙年间。

“福田”这个名字的由来,与黄金堂上沙村的祖先有关。南宋时期(1192),黄金堂的第四子黄迁居松滋南缘定居,并带领儿孙开垦土地。后来,他看到庄稼绿得像画一样,非常高兴。这两个字道出了深圳先民从事农业的性格和美好愿望。

福田区,原名上步管理区,至今仍有路名“上步”。“起不来,下不来也不好”(上步区,下步寺)。很多第一次来深圳的人都会笑很久:“就像骑在老虎背上一样!”

“埠”,俗称“港”,指“水陆码头”,用于地名,与古越语有关,也仅限于我国南方地区。此外,该村位于深圳河以北,在河的上方,故名“上步”。我可以想象几百年前这里“泛舟水上”的景色。

古代越南的罗湖山

如今繁华的罗湖区,因罗湖村而得名,该村存在于清朝康熙年间。

深圳博物馆的荣先生告诉记者,罗湖村的“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语、侗语中对山的称呼。带“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人的遗风,如“罗浮山”之名,见于广东的博罗、电白、兴宁、平远,广西的钦州、防城等地。因此可以推断,深圳的“罗湖”是山的名字,加上地势较低,周围湖泊池塘众多,故名“罗湖村”。

深圳特区建立之初,罗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来抬高罗湖低地。据说这让罗湖低地的地面增加了1米!

龙凤成祥的美丽传说

龙岗有龙有仙。

关于龙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下凡后来到这里,天上的龙“惜香惜玉”终日围绕着她保护美女的安全,而她始终不改初衷,最后化为一脉山。

传说归传说,然而这里的山丘形状真的像一条卧龙,这也是“龙岗”得名的原因。在西部的东莞,有一个地名“凤岗”,与龙岗遥相呼应,有龙凤之意。

公元331年,东晋设立东关县,龙岗归宝安县管辖。民国时期,龙岗成为惠阳县辖区;1958 11属宝安县管辖;1986更名龙岗镇,1993 65438+10月1,变更为龙岗区。

大鹏古人煮“海”为盐。

“盐田”是由工业经济演变而来的地名。盐田区的名字来源于深圳东部沿海的老盐田村。深圳位于南海的海岸。先民“以海为食海”,在辽阔的海滨开盐田,以烹盐为生。

古代深圳居民需要海水来制作“熟盐”。制作海水的常用方法如下:

先在海边的沙滩上挖一个深坑,在坑底和四壁铺上“特殊”的土砖——一种混有稻草、被牛脚踩过的“坚韧熟泥”,将砖缝填平,防止渗漏。在坑口横放竹木,铺上芦苇席,然后把盐场被海水浸泡过的表层沙子扫起来再摊在太阳底下,堆在坑口的芦苇席上面,浇上海水。真是“谁知道盘子里的盐是硬的。”

古代深圳以产盐闻名。早在汉代,这里的盐业生产就被纳入国家管理。宋元时期,盐业生产达到顶峰,官盐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当时有人说“天下之盐,益于半”,盐业在深圳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盐民的辛勤劳动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盐民的生活却异常艰难。政府的暴利、剥削和压榨激起了盐民的反抗,制盐卖盐现象日益增多,激化了社会矛盾。南宋时期,政府禁止盐民煮盐卖盐,引发了大规模的盐民武装起义。戈登率领的盐民曾一度击退政府军进攻广州,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大鹏要塞

在深圳东部的大鹏半岛,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大鹏锁城”。这也是深圳简称“鹏城”的由来。

明初,广东沿海遭倭寇蹂躏,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大鹏千宅守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广州佐为千户张斌在大鹏半岛打下第一块砖。很快,一座固若金汤的大鹏城出现在大鹏岭脚下。

当时大鹏城有数千守军,他们在开发沿海,开荒保家卫国。还开辟了东、西两座武术城,俗称东西教场。

康熙年间,金编撰的《新安县志》中自豪地记载着“大鹏为沿海之冠”。大鹏城作为明清时期岭南海防的军事要塞,面积约1,654,38+0,000平方米。它抵抗过日本海盗,抗击过葡萄牙殖民者,准备过两次鸦片战争,有600多年的抵抗外侮的历史。

岁月流逝,在大鹏的城市逐渐被废弃的地方,鹏程深圳奇迹般的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