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有什么特点?

南阳是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宛,又称、。南阳,因地处伏牛山南、汉水北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汉文化发祥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南阳的天然碱,蓝石棉等。,居全国之首,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玫瑰之乡、曲艺之乡等称号。

夏初,禹以邓州(今南阳)为都城。见唐代杜佑《通典》:“邓为虞都”。尧在淡水河降伏那人,的儿子被封在南阳。

商周时期,南阳有沈、邓、谢等诸侯国。

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为在周朝的南方,所以被周人称为“周土”。周朝皇帝非常重视这片富饶的土地,曾分封沈、陆、谢、李、郭、曾、雍、徐等诸侯国。

春秋时期,楚国设,楚国疆域叫万,楚国建都丹阳(淅川县),冶金工业发达,是中国著名的冶铁中心。

战国末期被秦国占领。秦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首次建立南阳郡。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中国八大都会之一,并开始使用铁,有冶铁、丝绸等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是铸铜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较高。

秦国统一六国后,“无良之民移南阳”,使六国富民和善于经营的商人工匠聚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

南阳郡仍在西汉和东汉时期,管辖范围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虎山以北。南阳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西汉时期,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灌区。中国9个有工业官员的地区和46个有铁官员的地区之一。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出发去了被称为“帝王之乡”的南阳。诸葛亮献身南阳卧龙岗,刘备打理草堂。诸葛亮提出了“天下三分”的计划。太守杜氏修坡池,扩建农田,全县可灌溉农田4万公顷。这时利用排水和水力鼓风机大大提高了炼铁效率,特别是使用球墨铸铁,提高了炼铁工艺水平。这项技术的使用比欧洲早1000多年。当时南阳县人口240万,为全国各县之冠。县城周长36公里,大于市区1990。汉朝的南阳,人才济济。不仅刘秀的28位开国元勋大多来自南洋,还涌现出以张衡、张仲景闻名于世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汉代达官贵人死后,重葬盛行,南阳出土了许多画像石和画像砖,堪称“绣像汉史”。

三国时期:南阳为魏国所有,属荆州。

晋代:南阳曾是南阳国,辖14郡和都城。

隋朝:607年,先改郡为州,后改州为县。现南阳市辖南阳县、甘阳县、昔阳县、怀安县(含石平县、桐柏县)。宜阳县怀远县,涪陵县湖阳县都在南阳市。

唐朝时天下设十路,南阳属山南路管辖。从唐高祖李渊到唐玄宗李隆基的90年间,南洋先后建立了春州、澧州、西州、北澧州、万州、赣州、周宪、湖州、新州、泸州和周宪。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县,邓州称为宛县,唐周称为淮安县。苏宗干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各郡合并。今有密州怀安县,南阳市邓州南阳县。贞观、开元统治后,南阳农业和工商业繁荣。李白在《西游记》中说:“吟罢流云,舞于野,邀君游于野,随风还冠。”

宋朝:南阳属京西南路管辖,南阳称,有唐、邓两州,有邓州所辖县,有让、南阳、内乡、淅川、杨顺五县。唐周辖泌阳、泌阳、桐柏、方城四县。

元朝:原南阳郡改为南阳府。属于河南江北的中书省。辖五州,第三在本市;南阳府领镇平、南阳两县;邓州市岭内乡、杨顺、淅川、新野、栾川县;唐周领导泌阳、湖阳、桐柏、方城等县。其他两州辖临汝、宜川、佳县、宝丰、鲁山、叶县、舞阳、卢氏、栾川。同时,淅川和杨顺被并入内乡。

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芳的封地。永乐年间,南阳建有规模宏大的唐宫,成化年间,建有九郡宫。南阳皇室交通繁忙,商业活跃。山、陕、苏、浙、川、鄂的商人络绎不绝,各地各种营业厅、住宅如雨后春笋。当时,南阳在建筑、园林、绘画、雕塑和书法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建筑业特别发达,武侯、山陕会馆等古建筑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南阳曾是北京通往湖广、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连,故有“南船北马”之称。山、陕、江、浙商、嘉云等地工商业发达,南阳成为豫西南的经济中心。光绪十年,镇平开始生产丝绸,并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各国。

民国时期河南共设十一个行政区,南阳为第六行政区,辖南阳县、南召、唐河、镇平、方城、邓县、内乡、桐柏、新野、淅川、泌阳、叶县、舞阳十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建国后(1949),南阳行署划叶县、舞阳。西夏和南阳仍辖十三个县市,即南阳、南召、方城、泌阳、唐河、新野、桐柏、镇平、淅川、邓县、内乡、西夏、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