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镇的历史与文化

解放前,民间娱乐活动很少,主要是“印青班”、“浦东评书”和罕见的庙会迎亲。解放初期,书院地区有“秧歌队”、“腰鼓队”活动,庆祝人民解放。

1983文艺厂排演沪剧《走不开的媳妇》,先后获得南汇县文艺厂展演、上海文艺厂展演、上海业余文艺展演一等奖。同年,上海电视台将此剧拍摄成外景电视剧。

民间习俗

春节:春节在书院地区习惯上称为“过年”,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小月二十八)至次年正月初三。“过年”包括辞旧迎新两个方面,所以在众多民俗节日中,“过年”是最隆重的。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做大量的卫生(书院地区称之为“掸檐”),置办年货,酿甜酒。

元宵节:元宵节又叫“正月上半月”,家家户户都有包高粱汤圆和糯米汤圆的习惯。解放前书院区还挂着红灯(烧着茅草地,举着竹竿做成的火把,围着自家的田地跑,喊着,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沙人”被称为“连连财”。还有“背着三个女孩”的习惯。“三女”就是传说中的“厕神”,可以预测人的运气不好,以及年的好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习俗都消失了。80年代后,又出现了“碳毛当”、“扛三姑娘”,但多为娱乐。

清明节:现在是农忙季节,通常在4月5日左右,春耕春种开始。在旧时代,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书院地区被称为“新清明”。晚辈和亲戚要带祭品去殡仪馆。晚饭后,殡仪馆会带领他们到墓前或棺材前祭祀,修整坟前四周的树木,清除杂草,为稻草包好的棺材更新稻草,把稻草烧了再走。非新清明家庭需提前邀请近亲属,以清明当天为准。前七天和后八天各选一天,一天用来缅怀故人,一天用来互致问候。解放后,这种习俗很少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死者的后代前往骨灰堂或墓地扫墓。每年清明节,政府机关、工厂的工作人员、学校的师生都会到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献上花圈,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书院地区称“当午”。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大部分是三角形的,用芦苇叶做的。馅料里有腊肉、鲜肉、枣、红豆。煮粽子时,加入咸蛋或鲜鸡蛋(称白鹤蛋),据说吃了能消灾祛病。有人在门口挂粽子,艾草,有人喝雄黄酒,洒雄黄酒。据说能驱邪降福,五毒不宜入。解放后,庆祝端午节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

七月三十日:农历七月十五,称为“中秋节”,俗称七月三十,也叫“鬼节”。那时候农民的农活会比较清闲,就买点菜和水果,祭奠一下祖先,顺便聚聚亲戚朋友,尤其是出嫁的女儿带着孩子回娘家,聊聊天,休息几天。解放后,七月半这个节日逐渐被人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