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将神权、君权、宗法、夫权联系起来,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理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他认为君主应该受命于天来统治,应该“屈民而延君,屈君而延天”。君无道,天降谴责,震慑灾害,君须顺天道,实行仁政。“天人合一”、“大一统”等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确立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虽然汉代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的迅速传播导致儒学发展出现危机。在与佛道的相互批驳中相互渗透。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有益内容,完成了一个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成为一种新的儒学——新儒家。

宋代程尔和朱逐渐建立了以“理”或“李瑱”为核心的概念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应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儒家的社会道德伦理和人的人性中。天人以“理”为原则,“自然理”的核心是“仁”明中叶,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将“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即良知是本心,是“理”。

理学从哲学角度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等级制度创造了理论基础,所以成为官方哲学。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