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发展史

南北粮食作物在不同时期是相互影响的。

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国家,从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大规模种植粮食。但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的影响,每粒粮食的生产周期不同。一些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的作物可以在更广阔的地理区域生长,如小麦、水稻、谷子、黍。而有些作物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繁殖,比如一些热带作物,地域性很强。

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南北粮食作物是相互影响的。此外,还有一些外来的农作物,比如我们今天吃的土豆、花生、红薯,都是洋货。

一、史前至秦汉时期中国粮食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历史时期的粮食作物大多是在史前农业的基础上继承下来的。目前通过各种文化的考古发现,可以知道中国的农作物分布是南北不同的,北方以黍稷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五谷”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

北方已知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都出现了小米。在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也发现了小米,如西藏的卡若文化和东北的昂昂溪文化。

到仰韶文化中期,中原地区已经大面积种植谷子,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稳定粮食的需求,也为文明的发展和更大规模人类聚居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在史前社会的南方,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例如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就有大量的水稻。虽然水稻也出现在黄河流域,但其地理分布非常有限,仅在渭河和罗易流域发现了水稻的踪迹。商周时期,起源于西亚的小麦开始传入中国。

大量先秦酒器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粮食产量的增加。

中国历史上有“五谷”之说。五谷的定义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最初的五谷指的是商周时期人们常吃的小米、大米、小麦和大麻。小米在商周时期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商周时期饮酒盛行,小米是重要的酿酒原料,所以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小米的种植。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尤其是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得各种食品的普及成为可能。到西汉时期,由于大规模水利设施的修建,关中地区已经成为“天下陆海”,此时北方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收割水稻

三国时期,冬小麦大面积推广。当时冬小麦还叫“隔夜麦”,春小麦叫“旋麦”。总之,从战国到三国时期,黄河流域谷子的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但小麦已经发展到仅次于谷子的地位,同时由于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秦汉时期,在北方旱地作物中,除了粟面积的扩大,豆类作物也开始出现在文献中,如《汉书·四季月令》中对豆类的介绍。

二是魏晋宋时期原粮的扩张和外来作物的传入。

从魏晋到宋代,中国经历了大分裂、大统一、大分裂。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流和融合促进了物资交流和新粮食作物的引进。

首先,在传统粮食方面,小麦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三国时期,兖州、徐州等地有大规模种植小麦的记载。唐代在河北路、河南路、淮南路(今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河东路(今山西)种植小麦。在唐代宗时期,甚至有小麦税,这表明小麦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秦汉以后,小麦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物。

与此同时,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魏晋以来,渭河、汾河等黄河流域大量种植水稻,水稻种植范围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北京前线。北宋时,随着宋辽“禅院盟”的签订,宋辽边界的白水沟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在此期间,外来作物,如占城稻,开始传播到中国各地。湛城大米因湛城而得名,原产越南南部。占城大米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占城稻因其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强,在引种之初被广泛种植,尤其是在水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生长速度较快。

从传播途径看,占城大米最早是从越南传入福建等地,后于北宋末在两浙路推广。占城水稻在作物学上属于旱稻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其实在占城稻传入之前,中国就有旱稻种植的记载,只是受地域限制无法推广。占城稻的出现不仅推广了旱稻,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

占城水稻引种路线

文对说

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作物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农业工具的革新,粮食作物的种植也在发生变化。中国的粮食发展大体遵循两条路径:一是原粮的种植和扩张,如商周时期的粮食;另一种是引进外来作物,比如西亚的小麦,越南的占城稻。这两种模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作用,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人的粮食格局。

参考

邹一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版。

韩: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安志敏:中国史前农业,考古学报,第4期,1988。

(作者:浩然文史龚宇·沃克)

本文为文史科学自媒体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上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大家!

我们将每天为您呈现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你们的点赞、转发、评论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