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审美价值观的差异

0概述

建筑是人工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应该满足一定的功能和美学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用木架建造房屋和宫殿,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文化。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单一,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来说,主要是石头结构,人们往往把建筑当成石头的历史书。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的差异。

1中西建筑美学差异

在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定型的。孤立的单体建筑并没有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取决于群体序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等级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轴线对称、伦理结构有序的平面布局,群体在平面上的布局也体现了“儒”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性格。从古都、宫殿、寺庙、皇家园林,甚至居民的群体建筑都是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非常注重尺度和体量的合理搭配,注重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美感。使群体不仅能从远处给人以整体的恢宏和壮阔,而且从近处给人以局部的审美趣味和亲和力。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比萨大教堂的钟楼,都更注重单体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巨大的体量。他们倾向于以超人的尺度夸大宗教的狂热感和敬畏感。

2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的原因

中西建筑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的。文化传统的差异体现在建筑风格的不同和谐美上,也就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门望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强调人,中国的文化强调道德和艺术,中国的文化强调融合。同时,中国著名的家风是含蓄、善良、亲切的。西方文化非常重视科学和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流派的独特精神。

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密切相关。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强烈的空间意识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代表着地中海文明的辉煌。在浩瀚的地中海中散布着许多岛屿,它们是不连续的,彼此分离。其混合的农耕经济和渔业活动,使得生活在这里的西部人对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的感受强烈,非常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古希腊的许多岛屿都是相对孤立的,这无形中催生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累了其“纯粹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客观上造就了西方观念中“空间可以被限制、被限制”的思维定势和认知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中的东方人,则在平缓连续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非常规律,工作也相当有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严重依赖四季的变化,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了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强调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强调建筑单元的空间因素。因为东部大多数民族生活在大河流域,生活环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活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绝,所以东部大多数民族都养成了恬淡淡泊、无为自然、温良恭俭让、追求和谐等文化特征。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差,生活方式不稳定。他们经常要与自然和外敌斗争,所以形成了艰苦奋斗、竞争、重实际、求真等文化特征。同时,东方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方便,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结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有序,产生了“天人合一”、“中庸”的思想。地中海的欧洲国家,如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土地贫瘠,光、热、土、水自然因素结合不协调(西欧自然因素也不协调)。再加上海上生活经常与猛烈的风浪搏斗,所以他们有“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与西方传统建筑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相对平和含蓄。

3摘要

在建筑研究中,要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对比分析。中西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在本体论认识的差异上,中国人重视整体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差异。中国哲学讲究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二分,对立而不互补;对待自然也有不同的态度,西方称之为机械自然主义,中国称之为有机自然主义。

在21世纪的全球化环境下,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中西建筑在各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各种文化类别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保护我们的民族和区域文化,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保持文化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