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所封,秦属榆阳县、杨光县,汉唐属幽州、冀州,宋属河北东路,辽属辽宁南京路,元属中书省,明属顺天府,清属直隶。雍正年间,顺天府设四飞虎堂,廊坊安次以南六县属北京南路,三河、香河县属北京东路。中华民国属于京兆特区。
廊坊的行政隶属关系多次变动,尤其是解放后,是全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多的城市之一。1950之后,辖区各县分属京津冀三个省直单位,使用通州、天津、廊坊/廊坊、保定、唐山五个地区名称。
解放初期,这里叫天津特区。1969,行政中心由天津迁至廊坊。1974年更名为廊坊地区。1989年撤地设市,实行市领导县的行政体制。
从65438年到0900年,廊坊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次是京山铁路(北京-山海关)在廊坊设站时的1898,成为近代廊坊发展的开端。随着京山铁路的延伸,商贾开始聚集,人口日益增多。短短几年间,廊坊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小镇,并以义和团“廊坊胜利”闻名全国。到1937七七事变前夕,廊坊市区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近4000人。“三角地”、东南西北四条主要街道、东街和南街已经建成。
第二次是在1951年,安次县建立廊坊镇。原安次县被永定河淹没,县政府迁至廊坊镇,廊坊成为县级行政中心。1948 65438+2月13廊坊解放了。当时市区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000人。有8条街(4条主街,4条背街),都是土路,狭窄,总长不到3000m。市区只有3000多套房子,建筑面积约36000平方米。1949年初,廊坊设镇,属安次县。1950安次县政府迁至廊坊。1958,农村社区取代农村,廊坊镇并入廊坊公社。1965,恢复廊坊镇建制。1969天津革委会迁至廊坊。
第三次是1973,当时天津行署从天津迁到廊坊镇(杨柳青镇天津行署时嘉院原设在杨柳青博物馆,后来行署迁到天津),廊坊成为地级行政中心。1981,廊坊镇升格为县级廊坊市,廊坊真正成为一个市。198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廊坊改为省辖地级市,原廊坊改为安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