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的历史构成
绵阳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在危机中崛起,以超常的努力求实效,书写了从悲壮到壮烈的时代篇章——
噩梦很模糊。悲伤地回首仍然令人窒息的2008年“5月12”,泪水和悲伤仍然是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惨重的地震灾害中,绵阳9个县市全部成为重灾区,包括北川、安县、平武,以江油为参照。全市受灾人口521.7万人,占全国受灾人口的1/4;因灾死亡21963人,失踪7795人,占全国死亡和失踪人数的1/3;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543.8+0689亿元...
眼泪变成汗水,悲伤变成上涨。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同胞、对口援建省市和兄弟市州的真诚关怀下,540万绵阳人民超常努力,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继去年之后,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20.2亿元,增长65.438+0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654.38亿元,增长2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654.38亿元,增长65.438+025.8%,财政总收入完成88亿元,增长26.2%。工业总产值296.77亿元,增长465.438+0.8%,工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365.438+0.6%。固定资产投资292亿元,增长16.4%。就像这些数据一样,让人欣喜的是,到处都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新农民房、学校、医院,也出现了北川新县城建设“一日三日”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据称,今年9月底前,这个汶川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基本框架将建成。
在重建过程中,一个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证灾区干部群众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稳步前进的新绵阳,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崛起。
地震给绵阳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金融危机让绵阳雪上加霜。然而,大灾难孕育了大变革,大变革孕育了大机遇。2000亿的投资,换来了绵阳提前20年的发展。
据统计,在灾后重建中,绵阳有7318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建计划,预计总投资2266.3亿元。这笔巨额投资相当于绵阳20多年总投资的1.5倍(1985-2007: 1490亿元)。
面对这场两万多同胞骨肉在特大地震中换来生命的重大机遇,绵阳“四支队”牢记使命,日夜奋战。在市委全会上,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市长曾万明用凝重的声音,语重心长地寄语全市干部,“灾后重建的这两年,是中央和省领导最集中、社会各界最关心、资源最到位的战略机遇期。如果这个机会不能把握好,不能虚心利用好,那就对不起死去的两万多名父母,对不起关心支持我们的全国人民,对不起这个非常时期的历史赋予每一个绵阳干部的责任、信任和担当!”
绵阳以“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艰苦重建”为指导,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后产业发展主题,对国家批准的重建项目资金进行务实、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即:城乡住房建设508.9亿元,城镇体系建设303亿元,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654.38+082.56亿元,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258.56亿元,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286.76亿元,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防灾减灾429.29亿元。截至3月31,绵阳累计开工项目6912个,开工率94.45%;竣工项目6042个,竣工率82.56%;累计投资1562.04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8.93%。
立足于当前重建中的“站起来”,又着眼于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进程中的“腾飞”,绵阳在重建中全力做好整合、升级、改造“三篇文章”:在“整合文章”方面,确立了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全面梳理、系统规划、统筹研究、有效整合重建资源,整合改造单个重建资源要素,2”效果。在“提升篇”上,要充分利用灾后重建这个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契机,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环境水平。在“转化篇”方面,坚持把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重建中生产生活条件的全面改善,以“点”、“线”、“片”相结合,推进和打造一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村、新城、新产业、新园区,全力把灾后重建成果转化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造血功能”。
如今,在绵阳,从科技城到各类园区,从极重灾区到受灾乡镇,到处可见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和动态发展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绵阳计划投资887亿元,到2065、438+02年,形成至少包括两条快速铁路、四条高速公路、12条空中航线(30个通航城市)的“铁路、公交、飞机”综合立体走廊,全力打造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去年投资89.24亿元完成6318公路灾后重建。在产业园区建设上,绵阳科技城建设用地规模将调整为150平方公里,高新区新增土地约60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重建绵阳城,未来20年可承载万亿资金投入;同时,在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的过程中,北川、平武、安县、江油4个对口援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引进企业58家,协议投资47亿元。此外,计划投资250多亿元的科技新城、空气动力城、航空城“新三城”建设也在加快推进...“2000亿重建资金的投入,让绵阳的发展提前了20年”,据相关人士透露。
在三次产业的统筹和互动中,产业是连接和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住了工业,也就抓住了整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近年来,在各地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原本是我省工业发展第一区的绵阳,明显变得有些“低调”。其中,2008年,这个曾经因工业而兴的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3.9个和0.4个百分点。
揭短思长,知耻而后勇!面对这种“不加快发展,就加快落后”的严峻形势,绵阳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在科学认清绵阳形势的基础上,及时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启动“工业百亿工程”,大力培育“1+5”特色优势产业。并提出要牢牢把“工业强市”作为全市的主导战略、核心战略和根本战略,聚集全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能量,形成振兴绵阳工业辉煌的强大合力。
得到它并不容易!时隔一年多,最后一站和绵阳这两个受地震影响的城市达到241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受灾占96%。此后,当他们在年底发出要约时,一组来之不易的数据显示,绵阳工业开始走上“V型”反转,加速复苏。去年绵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1.3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工业增加值增长26.5%,首次突破300亿大关,比上年提高2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3个百分点。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9家,达到936家。尤其是过去长期“磕磕绊绊”的县域工业,去年也有了非常可喜的变化:9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超过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额达到654.38+056.25亿元,占全市的52%,支撑起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在城乡住房重建中,绵阳提出了“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是住房重建,只要一户没完成,灾后重建的任务就没完成”的口号。市委从市县抽调数千名机关干部,背着背包,深入受灾严重的乡镇和偏远乡村,支援农村住房重建。截至3月20日,全市51.1.6万户农房重建工作已全部启动并完成。与此同时,因灾失去土地的19228户农民的永久性住房重建已全部启动。到18年3月,已完成16726户。到5月底,“有房住、有地种、有工作”就可以完全实现。走在北川的青片、白石等偏远乡镇,在一个个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味道的农村院落门楣上,那些表达对党的感激、表达对未来的红色对联,在明媚的春日下显得格外温暖豪迈,如“今日重建新居全靠党帮扶,今朝兴则兴,今朝兴则庆”,“建新居恢复正常生活,立壮志创家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