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平桥和洛阳桥的传说
很久以前,安海常年水患潮患,百姓苦不堪言。人们求神拜佛也改变不了这种苦难。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两条恶龙的杰作。
这件事被一个在这里修行的道士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于是道士开始施魔法来遏制恶龙。然后决定把它们挑出来填安海港,安海港常年被淹,于是道士翻出两个大簸箕和一把大铲子,把两条恶龙铲到簸箕上。突然在沙滩上留下了两个大洞,然后积水成了现在的“龙湖”和“回”湖。
再说道士带着这两筐邪物,走到一个叫后山的地方。当他跨过小溪时,他迈了一大步,一下子就把杆子折断了。两条恶龙从梦中醒来,还没等道士动手,就变成了两堆泥土,飞上天去了。道士见两条恶龙没有收拾好,闷闷不乐的回到了凌源山继续修炼。
几年后,安海边界大雨不停,九溪十八河洪水越过石壁峡,直扑安海港。神仙道长又在灵源山顶看到了两条恶龙,他吐出了一条从安海镇到南安水头镇的五颜六色的链子。他见此情景,恶龙们吓得魂不附体,立即潜入水中,逃向大海,洪水也退了。
百姓见长虹吓跑恶龙,恐日后卷土重来。有人提议用长石铺砌,一块一块,建造一条锁饺子的千古玉带,既有助于镇锁恶龙,又方便两县人民往来。这个意见立刻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很快这座五英里长的跨海石桥终于建成了。
从此恶龙再也不敢兴风作浪。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船只。因此,商业日益发达,农作物年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这座桥因长五里而被称为“安平桥”,也就是俗称的“五里桥”。
第二,洛阳桥
相传1000多年前,洛阳桥还是一座废弃的古渡,名为“万安渡”。水很深,浪很急。过往船只每次遇到大风都会被摧毁。很多船会沉入海底,无数路人会葬身鱼腹...原来,这是江瑶的怪物兴风作浪。
莆田一位姓蔡的孕妇,偷偷许了个愿:将来孩子能成为有用的工具,就教他在洛阳河上造桥。女人回到家后,生下一个男孩,名叫蔡祥。当蔡祥长大懂事后,蔡妈妈督促儿子实现了建桥的夙愿。
蔡香默默地把母亲的指示记在心里。不久,朝廷开始取士,蔡襄凭借其广博的学识,被选为朝中官员,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
后来,蔡襄回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现在的乡贤商议,主张修建洛阳桥,并亲自视察河道,下令招募建桥者,筹措建桥资金。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跑去告诉对方,欢呼雀跃。曾有一段时间,工匠们四处奔波。
蔡襄集中工匠智慧,创造了“筏基”,将船的尖墩与水势隔开,减少了波浪的冲击。他还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吊机漂浮”。他借助涨潮和船的高度,轻轻抬起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铺在桥墩之间,使洛阳桥逐渐展现出雄伟的姿态。
眼看凌波龙大桥即将完工,潜伏在河底的龟精和蛇怪不肯罢休。他们在洛阳河上游聚集九十九条龙,掀起狂风巨浪,直扑石桥。张骑着毛驴,把恶鳖精踩成一团泥。李铁怪打开火葫芦,顿时一股浓烟烈火从葫芦中喷涌而出,将九十九条龙活活烧死。
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江面上的波浪平如镜,岸上的琴弦在歌唱。洛阳河两岸的人们喜气洋洋,敲锣打鼓,为七年后建成的于建成跨海大桥欢呼。长江两岸的人们专门在洛阳桥南修建了一座“蔡襄庙”,纪念蔡襄倡导修建洛阳桥的功绩,并竖立了雕像和纪念碑。
扩展数据
1,安平大桥全长2070米,桥面宽度3 ~ 3.8米,共361个桥墩。桥墩由纵横交错的花岗岩条构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不同形式。单边船一端是尖的,另一端是方的,位于比较缓的港湾;双侧船形墩,两端尖,便于排水,位于水流较急较宽的主港内。桥面由4 ~ 8块大石板铺成。板岩长5 ~ 11 m,宽0.6 ~ 1 m,厚0.5 ~ 1 m,重4 ~ 5吨,最大重量25吨。
2.洛阳桥据史书记载,刚建桥时,桥长360尺,宽10尺,武士雕像分列两侧。建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技术高超,闻名于世。
自800多年前建桥以来,洛阳桥已经修复了17次。大修包括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飓风和桥梁故障。少守赵思成修;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桥址下沉,潮水来了,桥没了。县令冯轲命(即)郡长将加高三尺。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严重破坏;从3月1993到6月1996,国家拨款600多万元用于洛阳桥的保护和修复。
百度百科-安平桥
百度百科-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