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国文化建设,弘扬中国基业?
从西周初年开始,就出现了“民主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此后,中国历代国王都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以人民的需求为基础,实现整个民族或国家的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弘扬全体人民的服务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强调“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激发了历史上各个朝代人们的爱国热情。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玉莲的“精忠报国”等事件,都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兴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顾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这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非常重视“诚”和“信”的培养。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讲信义的民族。韩信的浮妈用一千块钱回答。孔明拜三顾之恩,不遗余力而死。忠诚老实、严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李立宏)。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源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面对21世纪新的国际形势。
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世界各国交流的进一步开放,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首先,21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其经济活动中盛行的短期性、逐利性、自主性和等价交换原则,都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钱交易和损人利己的意识形态,从而带来人们思想道德的退化和腐朽。其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素质和教育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最后,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引入了一场全方位的“经济战争”,同时也将过于强调经济竞争、竞争精神和个人意识引入了社会文化领域。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涌入,对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世纪。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凝聚和鼓舞了全国人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654.38+0.3亿。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地要求人民团结、国家安全,要求一切力量团结起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国的伟大作用)。文化具有整合的功能,它起到协调群体成员行动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河一样。社会群体的不同成员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情况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交流的媒介。如果他们可以分享文化,那么他们就可以有效地沟通,消除障碍,促进合作。只要把国家各方面人民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能被激发出来,就能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形成的这种巨大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不仅要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要通过这两个素质的提高来标志人的不断进步,使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它可以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张晓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文化建设可以加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起到阻碍作用。维也纳第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v·弗兰克尔(V. frankl)说:当代西方在世界上对外国的征服已经到了极限,但这也证明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足以保证人们的幸福。因为不能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现代西方人普遍处于空虚、失望、冷漠、麻木的状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言而喻,推进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以迅速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能靠经济、科技的单翼支撑,还需要文化建设的发展。因此,既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有系统全面的社会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不能靠一翼繁荣,长征一瘸一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