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瘟疫是如何肆虐中国东北的?
(⊙ _ ⊙)每天一个全球人文地理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地球知识局第1249号——清末东北鼠疫作者:李团长制图:孙吕/校对:猫斯图/编辑:养乐多鼠疫又出现了。虽然这种病在现代社会已经多年没有发现,但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仍不时有瘟疫的表达。随处可见的尸体和无效的麦饭石常常使观者不寒而栗。鼠疫的病理特征其实不用多说。仅“瘟疫”一词就足以让人对其感到恐惧。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段历史记忆足够深刻(图片来自黑死病——第一季)▼辛亥革命前夕,中国东北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瘟疫,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幸运的是,在现代医疗防疫措施的控制下,这场瘟疫终于被及时扑灭了。清末东北大瘟疫(图?Thomas H. Hahn Docu-Images)▼在中日的差距中,日本的自救运动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起源于俄罗斯的纯流行性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鼠疫之一。由于其危害性远非其他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可比,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因此鼠疫也被列为“国际检疫第一传染病”。带荧光标签的鼠疫杆菌放大200倍(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Larry Stauffer)▼鼠疫和“鼠”有一定关系。鼠疫病原体的宿主是啮齿类松鼠科旱獭,跳蚤寄生其上。土拨鼠是学名,大家可能会有点陌生,但俗名土拨鼠肯定是不知道的。需要注意的是,通常被称为土拨鼠的动物不仅仅是土拨鼠。只是看起来很可爱很可爱,但是不想互相接触(图片来自:Wikipedia@Marumari)▼啮齿类动物间的鼠疫一直流行以跳蚤为媒介。旱獭一旦感染鼠疫杆菌,细菌会在血液中迅速繁殖,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直至死亡,几乎是当场死亡。所以,有经验的猎人看到死因不明的土拨鼠,都会远离它们,甚至其他土拨鼠也不敢在森林里碰同伴。跳蚤载体前肠内大量的鼠疫杆菌,也是鼠疫的病原体(图片来自:Wikipedia@NIAID,NIH )▼常年和动物打交道的猎户知道,这种病也会传染给人,三天之内就会发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几天后就会死亡。而且传染性很强,不仅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还可以通过使用器具将病菌传播给他人。一个被跳蚤叮咬后感染鼠疫杆菌的孩子(图片来自:Wikipedia@Jack Poland)▼清末,中俄东部边境爆发大规模流行性肺鼠疫灾难。而它的爆发与人们对土拨鼠猝死原因的无知有关。事实上,在此之前,清俄边境地区或多或少都有鼠疫的局部流行。但由于东北地广人稀,猎人熟悉疫情,很少有大范围传播的。远东对于俄国和山海关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寒冷的地方。即使俄罗斯人试图增加人口,但在建成的城市中,俄罗斯人仍然很少。在清朝,东北长期被视为禁地,移民开放前鲜有* *。但到了19年底,大量外地人聚集在西伯利亚草原和蒙古草原谋生。这些农民工的新工作主要是矿工、伐木工和毛皮猎人。他们在促进清末中俄东部边境地区繁荣的同时,也扩大了聚居人口的规模,同时不择手段地捕杀动物,最终酿成大祸。毛皮资源是俄罗斯人向西伯利亚扩张的重要动力。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俄罗斯最能出口的就是皮草(图片来自* * @ kuerschner) ▼一切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边陲小镇乌里雅开始。它位于今天的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是20世纪初跨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的一个小站,紧挨着后贝加尔站。在后贝加尔斯克的对面,满洲里有商人在这里交换需要的货物,微生物也搭便车▼有一个中国包工头叫张万寿,人们习惯叫他“张”经营着一个中国工人的工棚。1910年9月的一天,棚子里的七个人突然生病死了。死因不明,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后来的调查指出,这些人可能与感染鼠疫的旱獭和外国猎人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成为第一批大量死亡的感染者。得到消息的俄国当局迅速作出反应,前来焚烧张的工棚,隔离所有工人,并把他们的衣服和所有用品一起烧掉作为消毒。至于活人,俄罗斯当局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偿,但要求他们尽快离境,以免污染俄罗斯当地的卫生环境。反应迅速的俄罗斯人总是关心事态的处理,生怕影响到自己(图?Thomas H. Hahn Docu-Images)▼这些被驱逐的华工中,有两人在获得赔偿后,沿着西伯利亚铁路南线乘坐火车,进入满洲里大清,住在中国铁路部门二道街樟木铺。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这两名中国工人相继在樟木普病倒并死亡。随后,这家酒店的乘客也相继病死。东北瘟疫开始了。铁路沿线横扫东北,人类对鼠疫没有天然免疫力,无论种族、年龄、性别,感染鼠疫的几率都是均等的。但是,由于生活和卫生条件的不同,疫情也会有所不同。第一类人群显然是以猎人、苦力、劳工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拥挤的居住环境和恶劣的卫生条件为病菌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医疗卫生资源也有,但相对于不断流动的人口和过大的空间面积,仍然难以防止鼠疫的传播(图?Thomas H. Hahn Docu-Images)▼随后,以生产性农民、商人、军人、医生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疫情开始陆续出现。他们是和工人一起生活的人,或者是在一线抗疫的人,但是疾病不会因为他们的富有而仁慈。只有到那时,人人平等才能实现。只有活着,你的地位才有高低之分。面对瘟疫,把身体放在下面还是上面并不重要(图片?Thomas H. Hahn Docu-Images)▼但总有人比较平等。比如当时住在东北的俄罗斯人,因为社区卫生好,在疫情初期就被阻止入境,并采取了一些消毒措施。鼠疫受害者比例明显低于中国人。我们自己人的防范很到位(图片?Thomas H. Hahn Docu-Images)▼在华人圈里,5438+00年6月满洲里爆发的肺鼠疫,立即从东部大庆铁路(中东铁路)蔓延到哈尔滨、齐齐哈尔(卜奎)、长春、奉天(沈阳),再由铁路线继续向周边腹地蔓延。此时的东北,“三将军”刚刚完成省制改革。除了东北三省的几个大城市外,其他都道府县也受到波及,从城市发展到农村,最终入关。东北铁路系统沿线,东北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瘟疫,感觉前途无量。近代东北开发后期,大量人口涌入的过程中,医疗服务设施没有及时跟进,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疫情发生后,医生只是按照中医鼠疫的方法进行治疗,却未能将其隔离,导致大规模交叉感染,甚至很多医务工作者也未能幸免。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更不用说1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的防护服了(图?Thomas H. Hahn Docu-Images)▼当时的一些固有观念也阻碍了防疫。比如中国的人们习惯了传统的土葬,但是腐烂的尸体只会进一步恶化卫生条件,对死者进行火化应该是最有效的疾病控制手段。虽然有西医提出这一举措,但由于文化保守势力强大,火葬倡议一开始就无法铺开。我快死了,还被困在保守的文化里。鼠疫杆菌可以在尸体上存活,扔到野外更容易传播(图片?Thomas H. Hahn Docu-Images)▼随着感染的持续,一些疾控专家终于提出,应该切断铁路客运,逐点消灭疫区。但此时长春以北的中东铁路(董卿铁路)实际上由俄国控制,俄国当局不想因为中国疫情而牺牲短期经济利益,让铁路客运放任自流。相反,对经营东北信心满满的日本人,却严格控制了长春以南的南满铁路客运,客观上阻止了病菌大规模进入辽宁(奉天)和山海关。铁路华工集中隔离营(图?Thomas H. Hahn Docu-Images)▼日本人在中国和日本自救。虽然他们互相口惠而实不至,法律上有东北的* * *但是完全没有资格说话。清* * *缺乏权威性控制东北的能力,也没有现代化的疾控医疗队,只能留给日俄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制定防疫措施。在这个特殊时期,往往可以在防疫的旗号下隐藏更多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包括东北的逐渐丧失。如果你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只能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图片?Thomas H. Hahn Docu-Images)▼比如俄军采取行动,在哈尔滨新街区和码头设置防疫线,禁止中国人进入租界,禁止中国工人进入沿海各州,禁止乘坐董卿铁路的火车,同时向中俄边境派出大量军队。但俄方并未将所有中国人列为禁止对象。被隔离的坐快车的中国高端游客不在此列,钱谁也不能过。更多的人只能等死?(图片?Thomas H. Hahn Docu-Images)▼与此同时,俄方也派出人员试图参与鼠疫的防疫工作。此时中国指出,哈尔滨的付家店(道外)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与俄国和铁路线无关。但俄国认为,这一地区虽然属于中国,但与租界相邻,如果不让俄国人参与,很可能会危及租界。俄罗斯利用肺鼠疫的流行来加深其在中国土地上的政治介入的企图被揭露了。鉴于中国和俄罗斯对疫症的控制完全是为了自己民族和母国的利益,指望他们在日本的土地上全面普及防疫措施是不现实的,一场由日本人领导的彻底根除瘟疫的全面战争迫在眉睫。就在这时,在天津陆军军医学校担任副主管的连德武来到哈尔滨,指导东北肺鼠疫的防治工作。连德武先生是中国检疫防疫的先驱,也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图片来自:Wikipedia @ Richard Arthur Norton)▼连德武来到这里,制定了一系列疫情社会制度。除了推动尸体火化,他还积极寻找病人,采取的措施逐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亲自上阵,和巡警一起铁腕搜索病人,力争把单点感染区域的危害降到最低。次年春天,哈尔滨冰雪消融,死于肺鼠疫的人的尸体陆续在野外被发现,社会恐慌严重。然而,吴博士的团队并没有避免危险,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了遗体,并同时在建立了新的现代化医院,以丰富卫生事业,避免外国人的干扰。如果各地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只会加剧疫情(图?Thomas H. Hahn Docu-Images)▼奉天、吉林、关内三省按照这种基本方法逐步开展防疫工作,东北三省总督设立的奉天防疫总局就是一个里程碑。再往下,涉及到地方政府。比如,奉天实施了防疫检疫(火车、海港)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但也启动了我国防疫现代化的第一步。用于表彰在抗疫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者(宣彤三年:1911年)(图?Thomas H. Hahn Docu-Images)▼在这些措施的指引下,清末,* * *甚至从俄国和日本手中收回了部分检疫权,这对于日后恢复中国在东北行使* * *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每一朵乌云中都有一线希望,一场流行病迫使国家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现代卫生系统,促进了健康知识在民众中的传播,使中国的卫生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向公众普及必要的防疫知识和治疗方法,对控制疫情和预防疾病有很大的作用(图片来自:dobrafotografija.blogspot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发源于东北的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肺鼠疫灾难终于在数月后结束。受害总人数近6万,但情况没有进一步扩大为全国性的瘟疫。然而救了病人的晚清,却没能自救。东北战胜鼠疫后不久,已届暮年的清朝在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后人的功绩只留给后人评说。参考资料:
[1]Cindy mong . 1910-1911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鼠疫灾难[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2]饭岛涉。瘟疫与近代中国的制度化健康与托马斯·哈恩文献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