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历史沿革

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横城水洞沟遗址和镇北堡、温泉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最早的聚落。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是北羌、荀彧(肉粥)、匈奴等民族活动的游牧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之地。据宁夏平原河东地区,开始在此戍边,有秦分三十六郡,银川北地郡。

汉阳朔皇帝在位期间(公元前24年左右),修建了北方电农城(又称鹿城、饮汗城),这是银川建设的开端。

南北朝时,大夏国重建了理子花园,成为驻军和运粮的重镇。怀远县、怀远县位于北周。

怀远县、怀远县位于北周。

唐高宗宜丰二年(677),怀远县被黄河淹没,城被废弃。第二年(678年),在老城西埂建新城(今银川兴庆区)。

怀远镇在宋代,北天玺四年(1020),党项首领李德明从灵州(今灵武)迁都怀远镇(今银川),建宫改称星州。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做了兴庆州。

宋保元元年(1038),李元昊在皇帝宝座所在的兴庆府建坛,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银川)。

中兴路始建于元代,后改为宁夏府路,宁夏之名由此而来。

明朝建立宁夏府,是“九边镇”之一。

清朝和明朝仍然由宁夏政府统治。

民国时宁夏道名与清代宁夏郡名相同,宁夏为朔方古道,故改为朔方道,统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鸡、盐池、荣臻诸县,仍属甘肃省。道观部及宁夏、宁朔两县,均设在宁夏市。

1913年,宁朔县迁至新满城,后迁至永宁县王洪堡、曲江堡、青铜峡市小坝镇。

1923 10 17年6月,原甘肃省朔方路八县与宁夏禁卫军管辖的陶西蒙古旗属地合并,组成宁夏省。

1929 65438+10 1宁夏省政府成立,首府宁夏市。

1941宁夏、宁朔两县分析4月,部分辖区增加永宁县,县址在阳河堡(今永宁阳河镇)。宁夏回族自治区更名为贺兰县,县政府从省城迁至谢堡堡(今贺兰县西港镇)。1944 65438+10月将宁夏省会改为建制市,命名为银川,仍为宁夏省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这里还是宁夏的首府。

1954年撤销宁夏省建制,银川市为甘肃省银川机构所在地。

1958 10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为首府,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银川”地名的由来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鄞州银川郡”。所以地址在陕西省米脂县东北部。据《读史记纪要》记载,宋崇宁四年(1105),“仍置鄞州,五年后废为银川城,黄金为银川村。找废物。”

宁夏地方文献中出现“银川”一词,大约是明末清初。一些官员和文人用“银川”来形容宁夏平原沟渠纵横、湖泊珠联璧合的美丽景色。如“倚驼铃对河,远取银川贺兰”“连山如波,黄河阔。城堡大如船,银川也大。”“或者天舞会聊一聊,把泥鳅洞暂时搬到银川。”这些诗中的银川没有明确的地名意义。

清朝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地名的含义。如惠农渠碑文中有“黄河发源于昆仑,积石,经银川,自石嘴山北流……”碑文中的银川一般称银川平原为引黄灌区。

清乾隆年间,宁夏知府赵本智在府城(今银川市)创办银川书院,王祎晨主编《银川小志》。“银川”一词所指范围趋于具体明确,开始承担地名意义,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代名词。1944年,宁夏省会(今银川市旧址)改为建制市,正式命名为“银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凤凰因古代一只从贺兰山飞来的凤凰而闻名。看到这里黄河过境,麦浪翻滚,是一派美丽的江南景象。舍不得离开,却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银川。东门外的高泰庙是凤凰的头,凤凰触及黄河。高泰庙旁边有两口井,是凤凰的眼睛。鼓楼是凤凰之心;西塔和北塔是凤凰的两只爪子;西马营湖相连,森林茂密,草茂花美。那是凤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贺兰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