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没有“魏氏”民族?

没有“魏家”

我查了中国国史。

只有“施威”一族。

======================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目录

第四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统一的加强。

第六章渤海、石维和库莫西

1.史维史维人见于中国文献,始于公元5世纪(北魏),进入公元11世纪(晋前)后,史书中没有史维活动的记载,大约持续了6个世纪。与此同时,从9世纪末开始,由于契丹的进攻和其他原因,一些部落向西南迁,采用新的称谓,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中世纪后期,在欧亚大陆上赫赫有名的蒙古人,即其蒙古人西迁,发展为6郑林之:《朝鲜史》卷二,第34页;第5卷,第72-78页;第7卷,第100页;第14卷,第208页。

⑦《辽史》第38卷,第475—474页;第三卷,第29-30页。

⑧《文学通考》第326卷,第2568页;《宋史》491卷,第14130页;辽史,第一卷,第121页。

⑨《辽史》第38卷,第474-475页;第三卷,第29-30页。

杨宝龙:《辽代渤海的逃亡与迁徙》,《民族研究》第4期,1990,第96-103页。

是的。

10世纪初被契丹人征服后,开始了与其他民族融合消失的过程。

先失魏的,隋时开始用,后失魏,文失魏。原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森林。用作姓氏,意为“林中之人”,方庄友等人说史维是“鲜卑”

同名不同译名或别称。

史书上说史维族的起源是“契丹之类”或“丁玲的苗族”。结合其地理位置、社会生产、风俗习惯的历史记载,其主体部分来自鲜卑,是东胡人的后裔。《魏书》说它的语言和库莫西语、契丹语、斗莫楼语一样。《隋书书》记载,地处西北的大维卫语言“不通”,《新唐书》也说其语言为钹语。这些不同的记载,反映出石围不是单一的民族共同体,而是多源的民族复合体,即还包含。如果粗略划分地区,中部属于东胡族,西部属于突厥体系,东部属于苏申,...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今天学术界对其族源有不同的说法,如起源于鲜卑,或乌桓,或肃慎,或定陵,或自成一族等。,认为它是一个北方的犍为居民,春秋战国以前的中原人。

南北朝时期,石韦一般分布在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地区。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它认识的加深,可以知道,隋唐时期,它的区域东起嫩江东岸、结雅河中游,西至石勒卡河流域,南与洮儿河流域的契丹相邻,北至兴安岭南麓。

《舒威》中没有解释石维族的原始部落情况,而是首先为其流传下来。大约在7世纪,它被分成五个部分。唐朝时,分支二十余支,至少三万户,人口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五十余万。

①五大部是:南史卫,25个氏族,在齐齐哈尔市至呼伦湖一带;北石围,有9个宗族,分布在大兴安岭东侧的诺敏流域,东至小兴安岭西段;薄士伟生活在大兴安岭北麓的盘古河流域;深而不世伟,一般在现在的根河流域;大卫,在贝加尔湖的东部。(2)唐代十卫部落的名称和数量与《两唐十卫传》所列不同,经调查比较得出20个部落。(3)部名及所在地为:乌苏古部,位于今克鲁伦河下游;那不是生活在诺敏河下游的南方;山之西,小兴安岭西侧纳木尔河附近;移塞,住在乌尔逊河和海拉尔河之间;塞伊支流,从哈拉哈河到楚儿河上游地区;和解部,分散在雅鲁藏布江和阿伦河地区;武罗护理部,在今讷河县至齐齐哈尔市一线嫩江东西两侧附近;山北,位于绰罕山北,大如石围,分布于干河中上游。小如石围,近山诺敏;石韦,一个种生菜的女人,生活在盘古河流域;湟头十圩,以今乌兰浩特为中心,分布于洮儿河中上游,北至楚儿。贝娜(那碧支,那碧支)位于嫩江东岸附近,辖今嫩江县北部;

骆丹(骆滩、骆驼、骆洼)位于黑龙江上游北岸,东至结雅河中上游,不在海兰泡东南;黑龙江下游以东(萌娃)部②王:渤海简史,第177页。

(3)据《新唐书·渤海传》估计有十余万户。

(4):《宋与莫的故事》,页4。

⑤方壮友:《史维考》,《辅仁学报》第2卷第2期;叶佑全、王:对石围、石围和蒙的一些看法,《北方文物》,第1985号,第1号。

①《隋书·卫诗传》;新唐书卫诗传。

(2)孙晋本人:《东北民族的起源》,第79页。

③参见于志庚、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要》,第195-196页。

Emur河和Torrent河以南;大圩,散布在贝加尔湖以东埃尔贡河附近;董世伟,在河北,在诺敏;西施围,居住在呼伦湖至根河的埃尔贡河附近;乌马鲁布,甘河下游;大圩分布在金奎大县以北至扎赉特旗的嫩江西岸附近。

到了唐代,士威部的名称大多与五大部不同,因为它们来自五大部,其中乌苏古、和解、墓夷科、乌罗户、李娜、黄头、大武等部原属南士威;灵溪、大汝者、小汝者、山北、内北、骆丹、吴萌、董世伟属北石围;湿婆生菜转自施威;西室卫似乎是深室卫⑤;大伟就是原来的大伟。

石围人的社会生产以游牧和狩猎为基础,以捕鱼和农业为补充,直到9世纪末西迁和南迁。在这些种类的生产中,农业是最明显的一种。从7世纪开始,他们的农业生产进入了耕地阶段。但由于其境内缺乏铁,通过与朝鲜人交换获得了有限的铁器,所以其犁杖都是没有金刃的木头,也不懂得利用畜力,所以都是“人拉犁”,所以收成有限。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一直是谷子、小麦和农作物。尽管如此。他们知道蒸过的小麦被发酵用来酿酒。畜牧业主要是养猪养牛,马很少,羊也没有。猪是他们衣食的来源。牛马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男女的彩礼。马也是送给中原王朝的贡品。狩猎业捕捉狍子是为了温饱,但使用的工具极其原始,还停留在牛角弓箭阶段。因为它的土地上有很多貂皮,而貂皮又是向中原王朝呈献的主要对象,所以出现了一些专门抓貂皮的部落或宗族。据知,用网捕鱼,在冰冻的河流的冬天,他们凿冰下网,“网鱼龟。”由于石围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各部门的产量也不完全一致。据介绍,五大期间,南世威上述四部制作全部;渭北卫诗、韦伯卫诗、沈伟米卫诗以狩猎、捕鱼、牧业为主,有的或以捕貂为生,或“以鱼皮为衣”;大伟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

在婚姻、丧葬、居住等方面,石围人流行的风俗习惯既反映了其社会发展的低阶段,也反映了北方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些共同特点。结婚的时候,两家人“委身”的时候,男方需要把女方偷走,然后送牛马做新娘。男女双方一起回女方家,怀孕后,女方随丈夫去男方家。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女人在丈夫死后不会结婚。丧葬方面,早期是父母死后葬在树上。后来演变成部落搭建的大棚子,上面放着死者的尸体。(2)生活方式南北不同:夏季,南方部落多迁往戴博和结堆山,为躲避蚊蚋的危害,在树上搭屋“筑巢”。在其他季节,为了适应游牧和频繁狩猎的特点,牛车由木头制成,上面盖着草(芦苇席)住在里面。

北方的石维人冬天住在山里的窑洞里,有些部落因为土地寒冷,夏天就住在桦树房里。

陆上交通工具除牛车和马外,居住在山区,冬天在大雪覆盖下“骑木头”。

(4)据《新唐书·侍卫长传》推算,有“小或千户,大及千户”之分。

⑤五、众说纷纭,根据隋书。《卫诗传》是在综合考察各派的基础上写成的。

⑥孙秀仁等22人的史维研究,因为他们把骆驼和洛邑当作两个,把壶史维和婆媳当作两个,有深史维而无黑丸(21页)。郑英德、刘广生在《石围部落新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1982)中认为有23个,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把居、云列为两个石围,把黄头石围分为两部分。

⑦唐代石维的布衣,与各派所定大相径庭。据《两唐十卫传》,取杨宝龙《隋唐十卫地区考证》,出版《中国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版。

(1)叶佑全、王说与从深底(北方文物1985号1)分为两部分;孙晋已以为西十卫属五大部大十卫(《东北民族源流》,第103页),今不取。

②《新唐书》(第219卷),第6176页。

水运,或“薪为筏”,或以兽皮为船。

部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氏族和部落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

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酋长,被称为“乞莫赫咄”,主持部落内的一些公共活动;生产由各氏族组织,所谓“凡猎党必聚,事毕,不由臣治”。酋长更换,死后由他的儿子实施世选制度。只有当继承人由公众选出时,他才能继承王位。社会上没有税收,但私有制已经建立。南北朝时有“贼征三征,凶手怪三百马”之说。

习惯法;贫富两极分化也出现了,富人的脖子上经常戴着五颜六色的珠子。

544年(东魏武定二年),史为学使张骞献方于东魏,开始接触中原王朝。此后近10年,几乎每年都有使臣被派去为东魏和后来的北齐出力。

由于北齐颍州刺史卢世茂“诈死魏八百余人”,朝贡关系一度中断,双方相见。王君为刺史后改用邀宠政策,缓和了紧张的关系,于是卫诗于563年(北齐河清二年)和567年(北齐三年)祭祀北齐。

⑥突厥强盛时,史依附突厥,突厥派三名图屯官员掌管。隋朝建立后,突厥投降,卫诗随后派遣使节与隋朝建立联系。593年(隋开帝十三年)和610年(隋大业六年),两次来到中原朝贡。⑦这一时期,石围与朝鲜经济往来频繁,经常用土特产从朝鲜换取铁,直至唐初。唐朝以后,原本是突厥大臣的东北各民族不堪忍受突厥人的荒淫无度,纷纷回到唐朝。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卫诗也曾派遣使节为唐朝出力。⑧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唐在颍州建立分州,管理十卫和契丹事务。次年,唐朝破突厥,颍州总督薛万枢实行绥靖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史维与唐朝的关系。唐朝以后,突厥崛起后,契丹土司李致力于杀颍州总督反唐。唐朝廷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史维被突厥控制,中断了与唐朝的联系。唐朝击破契丹后,契丹依附于突厥。公元707年去唐朝时,请唐帮忙讨论突厥问题。

为此,唐朝安定了陆杰度,安慰石维和契丹。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反叛杨帆,世威受到威胁。与唐婷的关系再次中断,直到大历时期(766-779)才得以恢复。788年(唐贞元四年),与童攻真武(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次年派人向唐道歉。鉴于士威的依附并不频繁,为了加强对士威的管理,唐朝很快设立了士威都督,任命士威首领为都督兼都督,③士威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版图。唐朝末年,中原大乱,崛起的契丹趁机多次出兵攻打石韦,导致石韦解体。据不完全统计,卫诗自武德三年(862年)赴咸通,拜访唐范46次。在这几十次朝贡期间,一方面,史威人将马、豹、富民貂等物输入中原;另一方面,唐朝的使臣史维来到朝鲜,同时授予将军、将军等官职。③《隋书》,第84卷,第1882-1883页。

(4)唐朝的《卫诗传》说,一个男人需要在一个女人家工作三年。期满后,女方家给他财产,夫妻俩坐车回男方家。

⑤《舒威》第1000卷,第2221页;《通典》2000年卷,第1083页。

⑥本段未注者,据《隋书传》和《新唐书》。

⑦部落和氏族首领的头衔在史书中记载不一。《北史·隋书通典·石维传》说,南石维二十五师各长说,“余莫府守咄”;北史卫的部落首领叫“乞漠河咄”,9部各有3部漠河赋辅助部落首领。《两唐世伟传》记载,世伟社会有17个“莫赫费尔”。

⑧《新唐书》(卷219),第6176页。

①《北齐书》第25卷,第364页;第7卷,第91页;第8卷,第100页。

②据《隋书》第2卷,第37页;隋书,第三卷,第75页;《侍卫长传》这本书叫“北侍卫长使之功,其余不在”。

(3)根据《旧唐实微传》和《新唐实微传》,我来到冯巩雪貂五年。

丝绸、织锦、银器等物被送回,不仅加强了密切的政治关系,而且在相互的经济交流中也起到了作用。

石维族的解体始于9世纪末。这是由于9世纪中叶,西方宗主国突厥入侵后,回鹘被回鹘所灭,或西迁或南逃,大批回鹘很快又回到了西天山,为石维西迁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南方,契丹趁着唐朝的衰落,在9世纪末一次又一次的北移,导致史维诸部西移或南迁,或被契丹征服。有一次重组。此后,有的活动以新的名称开展,有的保留了一段时间的原有名称,但也在变化的形势下改了名字。已知有蒙古人和史维人西迁。10世纪初,蒙古史维从埃尔贡河以东向西迁徙,最终到达南水(今嫩江)发源地布尔汗山(今大肯特山)。在辽朝,它被命名为蒙古或袜子强盗。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在金代末期发展成为拥有16个部落的蒙古。9世纪初,大小部落石维从大兴安岭由东向西迁至石勒卡河流域。唐末称“于哲”(音译为“汝喆”),辽称玉珏(又称)。这时,大兴安岭西部的伊塞威等一些部落也改名为古武,使其地域包括海拉尔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后金加入蒙古军。大威、乌苏古、和解诸部向南、西南迁移。大石围在唐中期以后,从石勒卡河流域南下,来到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捕捞卜儿(今贝尔湖)。在辽朝称为倭寇,在金朝称为鞑靼,崛起后被蒙古吞并。8世纪中叶以后,乌苏古部和西施卫部因为军事行动,迁到阴山太阳真武附近。军事挫折后,他们似乎没有回到原来的地方。辽金时,与黑车十卫合称阴山十卫。“黑车室卫”的称号,发现于唐末。这是和解部和李娜在南迁过程中采用的新名称。新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带,被辽征服。它的名字逐渐消失,却以阴山石委的名义出现在史书中。金朝是王家布的一员,13世纪初划归蒙古。

经过以上变化,辽代主要有十卫部和吐蕃十卫部。十卫部是辽代嫩江上游和黑龙江省北部的一些十卫部落的总称。金初加入女真后,名字就没了,好像也加入了女真。吐谷浑侍卫长源于湟头侍卫长,是唐代绝大多数的侍卫长部。唐朝不是一分为二的。辽代初被宝基征服后,建立吐蕃石维部和聂次鬼谷部,并于卢野宝基时期成为契丹二十部成员,居住在齐齐哈尔市至今泰来县。耶律隆绪年间契丹三十四部聂慈Twinkie古部,辽盛帝改名聂慈部,迁至黑山以北(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但未见魏部名称。怀疑黄头妹真的改名了。

二、库莫西库莫西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388年(北魏第三年)。不过这个称号的出现,应该是在4世纪中叶宇文部被慕容慕攻击后不久。(3)从此史书上有了不间断的记载,直到13世纪才看到它的名字,存在了近千年。

④《旧唐书》(卷三十九),第1523页。

(5)《资治通鉴》卷217,第6934页(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

⑥史书上没有记载十味都督府建立的时间。《旧唐书·侍卫长传》开始表明,侍卫长都督府和大都都在唐朝,分别是792年(贞元八监)和835年(大和九年),所以在这里建立了侍卫长都督府。

①张伯权等:《东北历代史》第135页认为,黑车房位于长城以北的独石口至张家口一带。

②参见孙秀仁等:《心室卫史研究》第124-127页。

(3)今天有人认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与他们有亲缘关系(《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要》,第466页;《鄂伦春族简史》,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