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男人为什么要扎辫子?如果他们的头发被剪了会违反清朝的规定吗?

清朝以前,汉族男人是不扎辫子的。剃头留辫子,原是满族人的习俗。1621年,努尔哈赤攻陷辽沈后,汉人被大规模强制剃发留辫。1644年,清兵入关。攻占北京后,尤其是攻占南京后,他们严格执行理发令,“叫官民剃头”,违令者“杀无赦”。当时不仅有“留毛不发,留毛不发”的命令,还有“一不刮全家,二不刮全村”的命令。【1】因为在中国古代有“身之所长,肤之所受父母之影响”的祖训,所以剃发、编发实际上违背了汉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感情。所以清初很多人宁愿掉脑袋也不愿意理发,比如著名的“扬州十大”、“嘉定惨案”等民族悲剧。清朝统一中国后,剃头留辫子凭借政权的力量成为满汉民族的普遍习俗。从那以后,中国男人的后脑勺都留着长辫子。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国人开始出国学习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同时,他们也接触到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当时由于中国的落后,中国人后面的小辫子被西方人鄙夷为“小辫子”。为了改变这种被歧视的局面,一些留学生把辫子扎了起来;大胆的如陈独秀、邹容、张继等都剪掉了辫子。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提出“请断你发,衣改袁折”,认为辫子不利于战争,不便用于机器,不利于健康,被外人耻笑,主张剪辫子,断你发。19年末20世纪初,随着民主思想的勃兴,编辫成为效忠清朝的标志之一,编辫成为革命者的标志,表示要与清政府彻底决裂。辛亥革命胜利后,剪辫子成为一种时尚,象征着人们告别旧时代,迎接新社会的到来。但是,在当时,敢于剪掉辫子的是一些年轻人。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怕清朝卷土重来,就把辫子盘起来,戴上帽子。辫子在中国社会不仅仅是一束头发,“它维系着家家户户与王朝和传统之间的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断头发是严肃的政治选择”。[2]然而,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6月1912 65438+10月1日,孙中山在总统令中规定,中国公民必须剪掉辫子。之后,编辫子就不再是新时尚,而是必须执行的正当命令。在这些剪品中,最值钱的是两江总督瑞芳之子的辫子,花了8000元。讽刺的是,并不是这些钱被用来剪辫子,而是他和在英国留学的儿子花了8000块钱的电报费,来进行要不要剪鞭子的争论。后来,儿子还是剪掉了辫子。1919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外教的劝说下,剪掉了象征大清朝的辫子。虽然编发本身不能给社会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但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特定环境下人们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