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2013-2017年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显示,虽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在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学术界发起的实地调查上,而对民俗文化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产业化发展及其转化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老艺术家凋零,老作坊被碾压,老手艺失传掺假,连年画、皮影戏、剪纸等幸存的经典民间文化艺术也一直在衰落。

我国发展的文化产业大多针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演出产销模式和“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发展和自觉追求。

由于整体战略不够清晰,产业布局混乱,产业创造力薄弱分散,我国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

主要民俗满族受汉文化影响,节日与汉族相似,重视农历新年。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庆祝元宵节,在第一个月的第二十五天,为来年祈祷“添仓节”。农历二月初二锁龙,还有5月5日的“虫王节”,6月6日,8月15日的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户户讲究煮粘粘的高粱米,放在仓库里,用稻草秆。

织一匹小马,放在饭碗里,表示马驮着粮食回家,丰衣足食。第一天加新米,连续加了三次。也有人用高粱秆做两个锄头,插在他们的饭里。这个节日在东北农村一直保留至今;虫王节,六月的那一天,容易发生虫灾。过去居住在辽宁岫岩、凤城的满族人,在六月初六到虫王庙祭拜,杀猪祭祀,以避灾保田丰收。现在没有虫王祭扫的活动,但是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晒衣服,防止虫子吃。苗族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日、端午节、吃年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天以后举行。在节日的早上,人们把准备好的美味放在火坑附近的炉子上祭祖,并在牛的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它们一年辛勤劳动的感谢。盛装的年轻男女在大厅里跳舞。

苗语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后,有的在农历十月初十举行,有的在农历九月初九、初十、十一月初九、兔日或丑日举行。它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在节日的早晨,年轻一代会准备美味的食物,虔诚地放在壁炉旁的炉子上,祭拜他们的祖先。在牛的鼻子上抹点酒,作为一年辛苦工作的奖励。姑娘们身着颜色鲜艳、风格各异、绣边或花纹的蜡染内衣或长短百褶裙,戴着惹眼的耳环、量手钹等银饰,与俊俏的小伙子们翩翩起舞(男弹芦笙,女舞成弧线)。入夜,大铜鼓声传遍全村。外村的男青年吹着灯笼来到村子附近的“油坊”场(也叫“坐姐”、“坐村”、“踩月”,即青年男女的社会恋爱活动),村村歌声不断。通过二重唱,相爱的男女将被爱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缎丝带连接在一起。

如果苗年遇上“吃鼓藏”年,就更隆重地表示“大家庭”了。“鼓藏”是家族成员举行的祭祖仪式,每隔几年举行一次,时间从78年到10年不等。“鼓藏”前,“鼓藏”牛(喂了三年鼓藏神的大牛)排队打。届时,大家推荐的“鼓隐头”将主持仪式,杀牛祭祖,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会来参加,活动会持续十多天。

吃年货节

也叫“新和节”。“吃新”是生活在清水江、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日期。按照习俗,在收获的季节,找一片水稻长势最好的田地,大家会在这里庆祝“吃新节”。

相传古时候,天下没有小米,只有掌管天庭(雷公)的小米是国有的,人们只好以打猎为生。苗族先民为了得到谷子的种子,叫老带着9999种珍禽异兽到粟国取九斗九升九碗谷子种子,放在仓库里,待来年开春播种。但有一天晚上,阿吾有一只长臂,用手抓住了地平线,借着天灯的光,踩在一块石头上,不小心把天灯打翻了,刚好掉到木谷仓顶上。结果发生了火灾,而且火势越来越大。那粒种子在仓库里哭了,最后在烟雾中飞向天空,跑回了家。高老去找高虎,请他劝说顾钟回去,但高虎坚持认为顾钟没有去天堂。没办法,高老和高虎商量,用9999种珍禽异兽换粮食种子。嘴里磨破了九层皮,声音说干了九坛子水,但他不服。苦思九天,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案:等小米熟了,派一只狗去稻田里滚几圈,这样就可以把小米带回毛毛上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早晨,狗要出发了,叫它带着梗高五尺,穗长五尺的种子。但是因为狗急了,到了南门的时候,不小心绊倒了,写下了自白书。结果跑到一个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很快就滚了回来。被告虎虎识破了这个计划。狗到了天桥,虎虎派了九十九个壮实的勇士守桥。他们把狗撞进了天河。他们以为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狗掉进天河后,很快就把尾巴高高地举在水面上,费了好大劲才游过天河,回来时尾巴上还带着九粒。我告诉老我有一粒种子,于是我耕田,把种子取了出来。在古历的六月六日,一串串像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从秧尖拔了出来,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7月13日,是种一年粮食的日子。这一天,我挑了九升小米,煮了一大锅好吃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碗给狗吃,然后自己尝了尝。剩下的种子年年播,让人吃白米饭。为了记住捡谷物种子的日期,7月13日被定为新的节日,代代相传。

节日那天,每个家庭都会在新山谷做饭。黎明时,人们带着新的米、酒、鸡、鸭、鱼和肉到地里。祭祀完祖先后,宴会就开始了。每个人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把酒杯举到下一个人的嘴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然后互敬一杯,一饮而尽。顿时,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唱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文体活动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

4月8日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据传说,很久以前,苗族人在富饶的格桑(今桂阳附近)休息,过着幸福、满足和丰衣足食的生活。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为了抵抗统治者官兵的进攻,带领人民英勇作战,沉重打击了入侵者,却在四月初八不幸牺牲,葬于“贾家圩”(今贵阳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雅努人的英雄气概,迄今为止,农历四月初八,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贵阳的喷水池前。

当时喷泉旁红旗飘扬,人群蜂拥而至。吹笙吹笛子,唱歌,玩狮子,玩龙灯,玩球类游戏和比赛。男生的芦笙比赛有意思。他们一边演奏芦笙,一边做快速旋转、小步、倒立等技巧。夜晚的贵阳城和喷泉区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到处歌舞升平,一派欢乐景象。

4月8日的活动在四川、湖北、湖南和贵州的苗族人中也很受欢迎。

周西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周西的苗族人。农历正月十六到二十是芦笙节。芦笙堂位于周西井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一大早,主持芦笙堂的几位老人带着芦笙来到荆坎,念着碑文说:“吹笙摘月,是苗族人流传千年的娱乐活动。正月初一,各地纷纷效仿,以娱乐方式庆祝新年,更是我苗族人民的自由结婚仪式……”看完后,我把葫芦里的米酒倒出来,在石碑上和芦笙堂中间喷了几口酒,大家又喝了一口,吹了第一首芦竹曲;这时,戴着银首饰、穿着五颜六色节日服装的女孩和男孩随着甜美的曲调翩翩起舞。男生向对的人要丝带,女生把丝带系在对的男生的芦管上。三天过去了,这对年轻男女找到了自己的伴侣。此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依然背着米酒,在石碑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在大厅中间放一个稻草标记。从此芦笙高挂,直到粮食回仓,农历的“苗年”才能取下来,直吹芦笙节。第四天,春天到了,年轻的情侣们无拘无束地聊天唱歌,交融感情,互赠信物。

端午节

端午节是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这时,成千上万的人盛装聚集在河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祭祀活动。比赛一开始,数十艘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喧天,礼炮齐鸣,观众大呼惊天动地。在岸上,还有载歌载舞芦笙等活动。晚上,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唱歌,倾吐真情。

钓鱼节

钓鱼节是黔中杜牧和南明河两岸的苗族节日。杜牧发源于吴韵山,在贵州境内向北流入南明河,在尤里和福来交界处汇合,然后向北流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苗族人在播种和插秧需要水的时候在河边祈雨的雨节,但时间长了就逐渐演变成了捕鱼节。

节日期间因地而异。从3月到6月,由各村有声望的擅长捕鱼的“渔民”决定。到时候,年轻力壮的男人会去山上采树叶“制药”,在河里捕鱼,女人则在家准备腊肉、香肠、糯米和酒。到了中午,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带着酒肉到河边吃饭。吃完后,那人吹响了芦笙。女人们唱着民谣,玩得不亦乐乎。当太阳落山时,我会把新鲜的鱼带回家,为我的亲戚和朋友举行宴会或把鱼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宝寨苗族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农历六月的“信”(e)日(按历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族姑娘们会尽最大努力打扮一番,穿上花裙子,佩戴银饰,并“携带”节日礼物,回家看望父母和村民。节日期间,全村一片欢腾,鼓乐齐鸣,芦苇吹拂起舞,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吉崖山脚下,翁崖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打麻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的场地里,欢呼声此起彼伏。相爱的青年男女被邀请到树林里,在溪边唱着民歌,向对方倾吐爱意。

华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华山”、“打华山”或。“踩山”又称“跳田”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和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节前,几个苗寨共同组成了华山会三人领导小组,花场改选三年,七年,十二年,从一片风水丰沛的平地。

届时,穿上节日盛装的“花田”,高挂灯笼,飘扬彩旗。花柱高高耸立。身穿双排扣夹克、头上裹着蓝色长布的男人和穿着节日服装、精心打扮的女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会场,演奏芦笙、吹口哨、敲铜鼓、载歌载舞。芦笙舞贯穿花展始终,歌赛是花展的重头戏,爬杆赛是最引人注目的舞狮、武术比赛、斗牛、赛马活动因地而异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穿着鲜艳衣服的姑娘们随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男人一边吹一边排队跳舞。女生围着芦笙队转圈跳舞。有的是小伙子在前面吹笙,姑娘手挽手在后面纵舞,或者上百人随着音乐起舞,歌舞升平,令人耳目一新。舞狮很有趣。一个猪头(或者一只鸡)和两瓶酒挂在站立的花杆顶端。舞狮后,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剥了皮的松树做的,高高的,光滑的,细细的。中奖的难度很大,经常有人用梯子去取中奖的产品。爬花杆表演最具民族特色。表演者一边吹笙,一边绕着钢管舞。一只鹞翻身上竿,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绕竿倒挂,吹奏芦笙,一只鲤鱼直立,身体翻转180度,反复爬到竿顶作样子。表演者倒挂着,脚放在花杆上。吹着芦笙下来,离地几尺,一个筋斗,轻盈舒适,胜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女子穿麻绳比赛的表演很有意思,讨论了搓麻绳和穿针的质量和速度。

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给他们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华山将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他们所爱的女孩将被青年男子打开的花伞聚集在一起,相互依偎,倾吐心声。华山会处处洋溢着节目的氛围,充满了真挚的友情和纯洁的爱情。

火星切割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民约。根据姓氏的不同,节日的时间也不同。大概7月,8月,9月27日。一年一次,按宗族户轮流值班,值班年负责召集大家讨论乡规民约及相关大事。然后值日年家人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意的酒”,并为下一个值日年敬酒。反过来,又是一年之交,在谁家开个会,推心置腹地喝一杯。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是春节。农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不允许外人打扰。他们半掩着门放鞭炮,以示此时人不得入内。初一凌晨继续放鞭炮,祭祖消灾。人们用手拦牛拦羊,说:“赶牛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夜饭。在第二年的第二天,苗族家庭成员穿着盛装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将向客人们敬酒三次。每个家庭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年轻的男女聚集在村庄旁边的草坪上,演奏芦笙、秦越,载歌载舞。有些地方还会举办“踩花山”“合并牛”等活动。

吊桥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族乡寨头传统节日,又称“二月二”。相传寨头人最初居住在吴冶。因为寨头土地肥沃,所有寨头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会跟着走,但是石坪河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村里的古罗(长老)商量了一下,决定建一座桥把龙带走,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村里的十二栋房子都要连起来,所以这座桥建了十二个桥墩。这座桥修好后,被命名为“接龙桥”。这座桥是在农历二月初二建造的。为了纪念这一天,寨头苗家每年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宁波民俗文化

年糕制作

慈城年糕历史悠久,寓意吉祥。一直是宁波第一吃饭的地方。

骨头和木头嵌体

始于隋唐,盛于清代中叶。是民间工艺与家具、建筑相结合的装饰形式,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虎头鞋

它是一种童鞋,有驱邪的作用,有上千年的历史。

马灯雕

是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小调,在表演花灯舞时演唱。这首曲子欢快、明快、动感、气势,在宁波城乡间广为流传。

蒲川鼓

莱普船鼓始于1810,是当地渔民和从外地迁到这里的渔民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浙东渔民民俗特色,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