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老故事
主要是因为穷。
趁着假期悠闲,在家门口闲逛,无意中踏入了800年前的明清南社古村落。
古村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是国家AAAA风景区。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优秀民族建筑名村”、“广东最美乡村”等称号。
明清南社古村始建于宋代,是一个以谢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1275年,东晋谢安后裔谢迁居于此,至今繁衍28代,后代8000余人。
这个古老的村庄以一个长长的池塘为中心,各种祠堂和寺庙袖手旁观着水。海峡两岸的村落建筑,明清时期都是围着池塘而建,青砖房掩映在绿叶婆娑的老树之间。狭窄的小巷贯穿着一排排古宅,静谧而从容。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古村镇相比,南社古村明末清初的原始建筑保存完好,保存了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记载,古村落有祠堂22处,古民居200多处。
明清建筑特征明显。在建筑方面,可以说明清时期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高峰。明清建筑形式简洁,细节繁复,复古取向明显。这一时期的建筑群采用了院落重叠垂直扩展和左右水平扩展的配合,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
南社古村的民居建筑多为三院两院设计,比祠堂更简洁实用。可以说,南社古村是研究广府建筑文化的典型。
历史上南社村人文丰富,重视教育,谢家更是有名。明清时期,这里出过十几位进士举人,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此外,还有29位学者,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村”。谢氏宗祠前密密麻麻的旗杆夹,是历史的见证。
旗杆夹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即科举功名后,在祠堂前竖起旗杆,一是为了荣耀祖先,二是为了以身作则,激励后人。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南社村历史上的几位名人——南社四大家。
谢祖师爷尊文尚武,声名鼎盛。晚清时期,谢、谢毓雄、谢汝忠先后获得武进士称号,谢获得文进士称号。
谢,文进士,清代二等文官。他被皇帝任命为高级大臣。他考上科举后,当上了秦家礼部主任。
谢毓雄,武进士,光绪六年宫中考,第六十五名进士中的军士,被任命为禁卫衙门。
谢汝忠,武进士,吴克光绪六年进士,是上士第二十二名进士,是兰陵的官宦侍卫。
谢,武进士,因作战有功,被清廷封为建威将军。被授予一等功,官至副都督、连长,是谢氏宗亲中官阶最高的人物。谢的曾祖父谢和祖父谢殿玉都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和漳州镇的连长。
沿着池塘的两岸,从西门到北门的距离只有300米,建起了许多规格不一的祠堂。
谢氏大宗祠,南社村谢氏家族的“总宗祠”,是南社村最大的宗祠,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南社村最豪华,设备最齐全的祠堂了。
有任天宫、英罗宫、晚节宫、古灵宫、百年宫、晚翠宫等。
中国的祠堂文化,以同宗为代表,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一种祭祀建筑。其基本功能是先祭祖,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缘关系的延续将整个家族成员联系在一起,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
除了祠堂之外,还有各种寺庙、会馆、作坊、商店和建筑,分布在池塘沿岸和东西两岸的房屋里。
宰相狄,又名谢书院,是古村落中保存最完整的书院,具有园林式建筑。
所谓的资政,就是帮助治理国家大事,即使不在皇帝身边,也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
谢祠,是朝廷为表彰谢的功绩而建,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院落布局。
碧海药店始建于明朝郑德时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南社蔗料,是压榨甘蔗的棚子,以牛为动力,带动两个石辊压榨甘蔗汁,是古代传统的制糖工艺。榨糖用的糖锅很大很深,三锅为一组(生锅、中锅、熟锅),称为三星炉。
百年老广场,建筑风格独特,前为四合院式牌坊,后为祠堂。广场中的影壁和两条回廊围合在一起,广场顶部的石雕装饰精美,人物和表情栩栩如生。百岁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百岁坊是明代为纪念南社村四位百岁老人而建。百岁坊体现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长寿文化。
古村里还有“镇村之宝”——古榕树,一棵树龄超过530年的榕树,被称为南社村的风水宝树。南社村是一个船形的大村庄,船头在前。这棵大榕树位于村中,相当于船中的帆。据说谢小时候经常和朋友们在这棵榕树下玩耍。所以,到了南社古村,一定要坐在这里,吸一口古木的气息,沾一点古人的仙气,来年就顺顺当当,健健康康。
榕树下,一群老人,几条板凳,一壶清茶,一个故事。一个秋天的午后,带着斑驳的树叶从缝隙中散落,带着老人们的朴实和回忆,闲暇悄然流逝。
铁榕,流动的时间。
几十米外的另一棵榕树,可能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一个不大的水泥栏杆是靠吊水建成的。除了一个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制造的火药炮,这个手摇爆米花机就更吸引人了。
将米饭放入爆米花机中,加入少许香油,拧紧,放在火面上,摇动,烘烤,使米饭均匀受热,约十分钟。估计是米熟了,可以开了。“砰”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声音,从烤箱里出来的那一刻,是孩子们世界里最幸福的时刻。
用爆米花米饭,加一些煮熟的花生,取适量的糖放在热锅里融化,然后一起翻炒。过一会儿稍微凉一下,就可以用木制模具做米花和切糕了。
爆米花摊是一个阿姨,一个叔叔,一个舅舅开的。估计是一家人,分工明确,动作娴熟。烤、爆、炸、拌、压、切,缺一不可。新鲜出炉的切糕,满满的童年味道,淡淡的烟火气。
吃下切好的蛋糕,然后慢慢踏入古村落深处,细细品味。
六门竹巷长满了杂草和青苔。街道很深,石板路很暗。
古井,木楼,红岩。青砖破屋烂瓦。
铜锁,石狮,雕刻。斗拱,檐口,玻璃。
柳树在池塘边徘徊,兰花在废墟中盛开。
藏在古村落里的民宿,树上的文艺酒吧。
古塘的怡情咖啡屋,南社的舞台。
零零碎碎的民俗…
漫步于纵横交错的小巷,犹如穿越时光隧道。时而凝视石雕,时而古井静谧。偶尔有几个小孩路过,欢声笑语的打闹声把我从八百年前的时空拉回了现实。
从美食巷出来,天色已晚,爆米花一家死得早,游客也少了很多。榕树下的老人们还在聊着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借着夕阳的余晖恋恋不舍。
旅游真的有“香在远方,味在近处”的最好诠释。我和顾村在这个小城待了20多年,离我住的地方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然而直到今天我们才第一次见面。好吧,也许这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好的安排。
人生所有的遭遇和不幸都是命中注定的。
你来吗?
(出行日:旧年、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