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始皇的功过
我想谈谈我的看法。第一,贡献。正是这个人的巨大贡献,让人无法忘记他。秦始皇的贡献是什么?在我个人看来,秦始皇的一生贡献只有两个字——“统一”,这是他最大的贡献。这个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疆域的统一,一个是制度的统一。先说统一疆域,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真正的统一,使大秦帝国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框架。秦始皇时代实现统一大势后,虽然后来也有分裂,也就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但这些分裂都是短暂的,统一大势不可逆转!秦始皇活不长,才五十岁。五十年做这么多事不容易。比秦始皇活得长的人很多。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做这么多事情?他不容易。秦始皇吞并六国成功后,立即派30万大军北上攻打匈奴,修筑长城,随后又派50万大军南下征服南越。关于北击匈奴,我们说了很多,关于征服南越,我们不妨多说几句。秦始皇用50万大军征服南越,是他成功吞并六国后最大的一次用兵。这一仗打了四年,换了两个教练,最后把南越整个地方都占领了。所谓南越,是指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包括越南北部和中部。最后建立了南海郡(广东)、桂林郡(广西)、襄郡(越南北部和中部)三个郡,都被秦始皇纳入了中国的版图。陈胜、光武起义后,这支南伐军没有回来,而是留在了那里。有一个关键人物叫赵拓,河北正定人,现在是河北石家庄人。赵佗在那里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后来归顺汉朝。赵佗五十万人定居南越,成为今天广东、广西、福建客家人的祖先。赵佗在做龙川县令的时候曾经给秦始皇汇报过,要求秦始皇从中原给他送来三万女子。为什么?就是让那些女人和他50万大军的一些士兵结合,组织家庭,繁衍后代。他要了3万,秦始皇给了他1.5万(这个后来形成了一个规矩,上报会更重要,批复总会给你一刀)。一万五千中原妇女到了广东以后,就成了今天广东客家人所说的“客家人”,客家人就是客家人的奶奶。后来有两次大规模的客家人迁徙运动。现在你去广东省河源市,那里有龙川县的一个镇。至今仍有近50个姓氏的祠堂,可见这个镇有200多个姓氏。这是当时南下的秦军遗留下来的现象。秦始皇将这些地方全部纳入中国版图,建立了南至福建、广东,东至沿海,西至临洮,北至长城以北的广大疆域。这是他第一次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基本框架。当然,秦朝的疆域不可能和今天中国的疆域完全匹配。后来经过汉武帝的扩张,基本形成了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地理格局。这是一个伟大的地理遗产。从国防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和强国才有话语权;如果你的国家又大又强,那么你就有充分的话语权。国土辽阔,在国防纵深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小国只需一个小时就能横穿全国,我国从东部沿海到新疆都可以自由奔跑,足够你跑一段时间了。有了这个国防纵深,就可以进行梯级防御,这是一个独特的国防条件。从经济上讲,大国的抗风险能力要比小国强得多,因为大国幅员辽阔,人口资源庞大,内需能力巨大,这是小国所不能及的。所以,是真正经得起风浪的大国。航母之所以可怕,正是因为它巨大的体型。而这一切都是秦始皇为我们打下的基础。再一个就是制度。秦始皇不仅为我们创造了广阔的疆域,还建立了完整的政治体系,这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在这种制度下,秦始皇完成了一系列工作,统一了文字,统一了火车轨道,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实现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一。人类的政治制度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独创,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的。秦始皇创立的制度,给后代带来了两千多年帝王社会的繁荣,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的腐朽逐渐显现。这个制度终于结束了,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的人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和秦始皇是政治制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结束了一个系统,又开始了一个系统。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最后消亡了。那么他创立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系统本身有优势;第二,制度不可替代。就是在那个社会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或者找不到可以替代它的制度。所以农民领袖起义成功后,还是想当皇帝。刘邦和朱元璋不是要当皇帝吗?因为没有更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也是秦始皇不断被人们提起的原因之一。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提到秦始皇还有一个原因,表现在一个字——“诅咒”,没完没了。人们总是诅咒秦始皇。从对秦始皇的咒骂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政治家只要目的不同,眼光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秦始皇的评价就永远不会相同,这是一个规律。所以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当然,对秦始皇的评价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焚书坑儒,二是用严刑峻法,三是滥用人民权力。这三点要分析。比如我们从明清一些学者的评论中可以看到,他们大多认为焚书坑儒只是一时之举,而不是持续的杀戮。焚书首先是文化专制,这是要批判的;坑儒是一时气愤做出的临时举动。就遇难人数而言,还不是最多的。当然,白白杀一个人是不对的。我们之前讲吕后的时候说过,明太祖朱迪在方孝孺杀了十家,一次杀了837人,没人说他是暴君。如果暴君是由历代国王杀人的次数来决定的,那么秦始皇不是唯一的;如果通过修帝陵、宫殿、滥用人民权力来认定暴君,那就没有皇帝不修帝陵、宫殿。我们听说慈禧太后的陵墓是花了两百多万两银子建的,拆了重建,花了无数的钱。如果用苛刻的方法来评价皇帝是不是暴君,整个汉朝都继承了秦朝的法律,汉惠帝废除了合作化令,吕后时期废除了三族之罪。最后三族变五族,五族变七族,七族变九族,九族变十族,但是杀的越多,哪个朝代的法律越严厉。
当然,我们要看到秦始皇也确实有残暴的一面。比如他灭了赵之后,自己去找赵,把和他母亲有仇的人都杀了。这是秦始皇在秦国灭六国中唯一的一次复仇,但这一事件只是个别现象。他没有灭一国杀一国,这和他的历史有关。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往往被称为暴政,比如修长城、过马路、直路、帝王陵墓、宫殿等等。这些事情要具体分析,不能关在笼子里评头论足。秦始皇的工程有两种类型。一是有利于帝国的稳定,长城、赤岛、直道工程有利于帝国的稳定和农业文明下人民的和平安定生活。当然,这些工程确实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另一类项目纯粹是为了他个人享受,比如宫殿、帝王陵墓,这才是我们应该批判的。在我看来,秦帝国亡国的原因不在于秦始皇所承担的工程,而在于这些工程的仓促和集中。秦始皇从39岁建国到50岁去世,12年完成了这么多工程,这些工程很多都是必须的。但这完全无视老百姓的生活,这么多项目一下子上马,让老百姓应接不暇,老百姓当然活不下去。所以,当陈升和光武起义的时候,人民会热烈响应。这样看来,秦始皇是暴君,他无愧于暴君的标准。但历史上同样残暴的皇帝不叫暴君。说秦始皇是暴君,有点不公平。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秦始皇真的很委屈。他的损失在第二年就死了,一群游手好闲的人替新主人说他坏话。”“助闲”指的是那些文人,“新主”就是刘邦。看来鲁迅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很准。
更客观的说法是,人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从零到十三,这是第一阶段。秦始皇在赵国度过了童年,前九年和父亲一起在赵国做人质。这九年甚至没有保证他的生存权。九岁之后,他随父亲回来,成了秦王。到了十三岁,他的生活好了很多。在他的童年,秦始皇不是国王,更不是君主,更不是暴君。十三岁到二十二岁,是秦始皇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虽然他在这个阶段成为了秦王,但由于他年轻,他的权力掌握在他的母亲赵霁、苗都和吕不韦手中。这时候的秦王其实就是一个空架子。虽然他不是掌权者,但他已经看到了宫廷的阴暗面。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是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秦王嬴政做了三件大事:一是除掉了苗都和吕不韦两大集团;二是为六国合并做了大量准备;第三,发起并完成六国合并。这个阶段是秦始皇一生中最辉煌的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睿智、果断、善于听取意见的,现阶段没有暴政的。从39岁到50岁,这是秦始皇人生的第四个阶段。他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搞三公九部,在地方搞郡县制;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伐南越;他还修复了宫殿、陵墓、赤道和直道,做了许多事情。这一时期,他的成就数不胜数,但功过参半。秦始皇犯错的根本原因是他成名后的得意忘形,这就决定了他的施政是先明后暗。越是走到生命的尽头,他越是愚蠢——46岁修长城,47岁诗人,48岁坑术士,50岁死了。人们指责他后期修长城,焚书坑儒。应该肯定,秦始皇一生基本上干得不错,但后期犯了一系列错误。最后,历史只证明了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你必须战胜自己。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天下所有独裁者的悲剧。所有的独裁者都是这样结束的。这是秦始皇总是被人们铭记的第二个原因。
秦始皇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人们总是想着秦始皇,包括今天的人都想从秦始皇身上得到一些启发。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关于执政意识形态。秦始皇可以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人,他建立的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但是秦始皇的失败在于他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靠制度,更靠思想;系统靠集成,思想靠创新。在这方面,秦始皇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说过,秦始皇并没有废除儒家,而是偏爱法家,这就带来了问题。法家强调君主专制,意思是没有人可以控制和制约皇帝。一旦缺乏克制的皇帝犯了错误,帝国就崩溃了。秦始皇在统治思想上的一大失误就是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治不可或缺,德治亦然;法家让人害怕,儒家让人忠诚。法家强调法治,皇帝在法外。儒家注重圣人人格的德治思想,既教育臣民,又约束君王。如果一种统治思想不能约束国王,国王就会专制,就会犯错,他的帝国就会灭亡。秦始皇帝国太短命了。他是开创天皇制的第一人,却不知道儒家思想对治国有多么重要。这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第二,统治阶级的腐朽,这是我们过去很少谈到的。很多人把秦朝的灭亡归结于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赵高在中间做了很多坏事。但人们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秦朝贵族自身的腐朽。我给你举个例子。陈胜、光武起义后,山东六国旧贵族相继建立,但六国复兴运动的最终结果如何?全部失败。谁赢了?是出身草根的刘邦。他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建立了西汉王朝。这里有一个问题。刘邦的胜利和六国后人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六国被秦国吞并的主要原因是六国贵族自身在几百年的发展中也越来越颓废,导致最后亡国,所以六国贵族在秦末大起义的复国运动中没能成功。作为一个部落,他们在当年被周天子立为诸侯国,最后被秦国吞并。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贵族阶级本身腐朽了。秦国的贵族表现最好,所以能够灭六国,秦国的贵族自己也很快腐朽。秦国贵族在灭六国之前如履薄冰,是非常谨慎的。六国灭亡后,秦国的贵族没有敌人。遇到强劲的对手他会很谨慎,会格外小心。一旦没有对手,他就会胡作非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但实际上,他的死期已经不远了。这就是缺少对手的可怕之处。所以秦朝最后的灭亡是和贵族的腐朽有关的。秦国最重要的贵族是秦始皇的儿子。你觉得秦始皇有几个儿子有用?他们是秦国王室和贵族的核心。我们从他们那里听到了什么声音?只有当我还是个坑术士的时候,听到了傅肃的建议。结果,傅肃被发配到边境。在其他王室中,没有反对的声音。就是这个傅肃,很多人还是相信他的,认为他可以做接班人,甚至有人假设,如果是傅肃接班,也许秦朝就不会灭亡。这是不正确的观点。傅苏其实很无能。他只是坚持一个原则。他老子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秦始皇用假信让他死了。他立即回到自己的房间,痛哭起来。哭过之后,他会自杀。连孟天都劝他说,你骑自行车怎么能相信?他还是自杀了。这是秦始皇唯一有发言权的儿子,也是很多人看重的人。你觉得这个人能行吗?我举个明朝的例子。明朝朱元璋死的时候,他的太子朱标不在了,由他的曾孙朱允炆继位。燕王的儿子朱迪不愿意。他在派遣部队。说明在朱元璋的后代中,这个新的统治阶级并不腐朽,所以朱迪不会听,但是他就是敢打。傅肃没有燕王朱迪的勇气。其实秦国的贵族在六国吞并之前一直都很优秀,但是在六国吞并之后就已经颓废了,这就导致了秦国帝国的必然灭亡。出身基层的刘邦就不一样了。他代表了一个新的阶级,他最终统一了整个国家。刘邦建立汉朝后,形成了以皇族和豪杰为首的新的统治阶级,持续了很长时间,终于结束。为什么?或者它自己的腐烂。在一个帝国建立之初,统治阶级还比较健康,能够控制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蜕变,逐渐腐朽,最终灭亡。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阶层将会酝酿。这个新阶层一开始会是健康的,它最终会取代旧阶层。历史总是在培养新的统治阶级,消灭旧的腐朽阶级。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正是在这种法律的运作下,秦朝最终走向了灭亡的最终道路。
参考资料:
王立群读了秦始皇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