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如何加强史料教学?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材料和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的无穷魅力还在于其丰富的史料和内涵。

没有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普及,高中历史试题突出了对材料加工能力的考查,基于各种材料的高考试题不断增多,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试图从史料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恰当准确地选择史料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与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教学取决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正确、准确地引导学生选择史料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教学史料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辅以图片、数字史料、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由于条件的限制,实物史料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不常见。

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于为史实提供例证,有助于学生真实、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1.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收集和选择史料。

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选择和收集对于提高历史认知水平至关重要。

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

学生尝试独立收集和探索信息,这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方式。

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从收集资料入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学生应该如何开始自主收集呢?而且,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学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查找和分析史料。

比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的书目和索引?如何利用互联网查找和检索史料?如何判断作者的立场和时代?各种数据如何分类汇总整理?如何判断所选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些都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补充史料。

从文字史料来看,人教版的三本必修教材共有74处(其中必修一26处,必修二24处,必修三24处),课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历史纵横”、“数据回放”、“学习延伸”中直接给出了很多史料。

这些史料基本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与主要内容相辅相成,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分析这些史料,促进重难点内容的突破。

除了对书中现成的历史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还可以开发其更多的价值。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逐步学会学习和理解历史的基本方法;识别和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

如果能把不同章节的应用史料重新组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还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如果将人教版必修一中的古希腊民主政治史料与必修三中的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提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种类繁多,有历史人物的肖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数据表等。

这些插图虽然只是辅助材料,但也能形象地说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历史地图和插图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3.适当补充教材以外的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所限,但有些重点内容难以理解,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解释过程,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补充一些课外史料,并据此培养学生分析和阅读史料的能力,努力向历史学习。

补充史料,关键是要有针对性,而有针对性的史料重点在于选材,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不能无原则地堆积史料。

教材之外的补充史料必须反复筛选,紧密联系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史料;同时,要保证史料真实可信,篇幅适当,难以满足学生的理解水平。

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即使材料具有典型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内涵,更不要说用史料分析问题,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

在选择和加工材料时,可以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改写,删除无关内容,从材料中提取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

但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保证其原意的完整性。

比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