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古城盛唐黔中第一县

泗州,1999版辞海注:“州,土司,府名。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州。知务川(今贵州沿河以东)。辖贵州吴川、沿河、印江,重庆酉阳、秀山。唐末废,北宋末复,不久废,南宋初迁。”由此肯定了延河是隋唐五代北宋武川郡、梧州、泗州的统治地。

隋炀帝黄凯十九年(公元599年),赵匡胤、哲辽奉命对千阳县土地进行分析,设立武川县,范围包括今沿江、秀山全境及酉阳、印江、思南、德江、武川部分地区。《元和县志》载:“武川县约150户,因地广人稀,分两乡。有一天,他们回到逸仙乡,另一个是楠木乡”。治所在今乌江东岸的滨江县。《元和志》载:“内江,涪陵河(乌江),在县城以西四十步(约二百尺),因川而得名吴川。”初隶永州(今黔江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永州被废,原石城、武川、富阳三县划归巴东县(今奉节)。隋书地理:巴东县通县第15,武川县第14。《武川县志》还载:明成祖十九年(599年)对柘辽的告慰,分析原千阳郡位于武川县,郡治在今沿河县城郊,辖西南酉阳县、秀山县、沿河县全部、印江、思南县及德江县大部分。隋武川县在今天的领土上只有红寺、大坪和史超。

唐代道学作为中央监察机构,最初将全国划分为10路,后调整为15路。河道南部属泗州(梧州)武川县,北部属贵州洪都县,先后转入江南路、贵州中路。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彭水、石城两县,置洪都县利州。武德四年(公元621),赵威令冉安昌以武川为大道。请集郡抚爱之。县内设武川县,后改武州,统领武川、富阳、富川三县。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州为泗州,因州名泗穷水而得名。

泗州改名为伊宁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泗州改为伊宁县,辖吴川、王思、琼斯三县。甘源元年(公元758年),改称泗州。

《黔中文化初探》(蔡圣池著)对黔中和泗州有重要记述;

巴以后,楚国和秦朝都设黔中郡。唐代贵州中路(唐玄宗二十一年(733年)至唐末(907年)174)北起湖北建始,南至广西凌云,西至贵州毕节,东至湖南沅陵,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彭水是道、州、县三级行政公署的驻地,是渝、黔、湘、鄂、桂交界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与贵州南部接壤的泗州,东汉建安六年(201)永宁县(后改名万宁,今思南)在此建城。汉人首先进入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唐朝武德年间(618~525),开垦了大量水田,于是在思南北部建了塔达县。除了自食,还有余粮酿酒。东协有“婚内以牛酒为业”的习俗。

乌江水道是黔中地区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这条道路是官员和贡品从贵州中部的道路,盐出口和朱砂运输。为了适应乌江的特点,建造了中国唯一的大型曲尾木船,并在石壁上开凿了纤维小径。木船上行过滩,用人力吼喇叭拉纤维,形成了乌江独特的文化景观。由于龚滩和羊角圻的险滩分别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和清朝乾隆年间,所以唐代的乌江水道比明清以后更为通畅。包括今天云南的洱海、大理等少数民族都选择乌江作为向中央进贡的水路。

唐朝数百年间,战争很少(只有八次地方叛乱和反叛乱,除一次持续三年外,其余均以年关或新年结束),社会相对稳定,为生产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西汉玉山设立涪陵郡以来,一直实行浮官制度,即中央在全国范围内而不是在县内选拔任用人员,制度按任期轮换但不能继承。官员们从全国各地带来了外国文化。

贵州中部(黔州、泗州等。)是蛮荒领地,具有社会稳定性;有山有山,水运便利;由于地处西南,物产丰富,可以按照唐制提供所需物品。所以它成了流亡皇室成员和达官贵人的理想去处。这些人在政治上失去了权力,但在生活上,他们不会受到亏待,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标准,这给彭水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

唐太宗长子李承干、十四子李铭、废太子李忠、霍王十四子李元贵等都被流放到贵州。其中三人(李元贵死于流放地)死于彭水,先葬于彭水。开国元勋孙昌·无极也被流放到黔中。

原本在历史博物馆编纂国史的刘芳,被贬到贵州,依然潜心写作。正好高力士也流放梧州(今湖南省洪江市),在乾州与他相遇。由于高对宫内事务知之甚详,开元、天宝年间,刘无所不问,在《唐历》中写了四十篇。

唐代孟郊、李白、杜甫、刘长卿、白居易、刘禹锡、贾岛、关修等24位诗人,以及黔中地区的官员(大多能文能诗),留下了许多反映乌江和黔中地区的作品,其中诗歌29首。

唐黔中路地区各治州情况表

治州治地(今地名)辖县域,今县名。

贵州省彭水县(彭水)六五龙、彭水、黔江

梧州吴川县(沿江)三洋、秀山、沿河、吴川、印江。

富川县、肥州(思南)思南、德江

宜州市绥阳县乌梅滩、凤岗、绥阳(凤岗)

锦州庐阳县五松桃、铜仁、万山(麻阳西)

遵义县,亳州(遵义)三遵义

周振里皋县(正安西北)有三真和正安。

钦州易蓉县(綦江东南)吴其江河

周楠南川县二七江

福州市涪陵县(涪陵)和武隆

周市清江县(恩施)尔恩施、建始

西州大祥县(永顺东)第二大祥

郴州市沅陵县五元岭(沅陵)

梧州龙标县三溆浦、千阳(千阳以西)

苏州(即巫州)

灵州武陵县(常德)二厂德

周野夜郎县(江西)镇远三辰宫

奖励州(即行业州)

唐玄宗在贵州设置中路时,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贵州、泗州等十八个统制州,以及颍州、崇州、庄周、狱州、矩州等四十九个掳州。辔头是马头,辔头是牛鼻绳。虽轻,意在参与和约束,拉拢他们,使他们不会有“不忠”。这是唐代在民族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以说是“民族自治”的古老机构,是唐代处理民族地区行政体制的开山之作。在官员的设置上,都和内地差不多,有秘书处,都是泉州的行政长官。不同的是,刺史由朝廷任命为地方民族的领袖,“皆世袭”;州里所有的官员(包括县令)都由当地人充任。各州督抚要在遵循唐朝历法、服从中央政令的前提下进行治理。只在刺史之下,设“长史”一职,以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员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并“就其各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唐·姚辉》卷96)。总章唐高宗二年(669年)颁布《朱权律》,规定贵州等地的巡抚要选派当地本地人担任州县官员。宜丰元年(676年),鉴于近年来贵州地方督抚推荐的官员“不严谨”,规定每年派出清朝官员五人以上作为“南选使节”,巡视各地。本着“其各部落各从其俗”的原则(《资治通鉴》卷193),让他们住在原地,照常生活,不对他们征税,不报户籍,允许他们保留军队,不限制人数。在法律上,唐律明确规定:“对同类(指少数民族)的人犯罪的,应当遵守本普通法。”

为了体现国家的权力和民族地区的归属,所有的羁縻州都要定期向中央进贡。贡品虽然是当地的土特产或者异域的外物,但是朝廷给的赏赐却是贡品的好几倍。

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从武德三年(620年)到贞观三年(649年),先后有宋寺(今贵州瓮安)野人首领谢,以及他们另一支(今贵州江口、石阡等地)和东协(今贵州台山、剑河等地)首领谢。中央政府将它们原来的属地分别改名为漳州、崇州、颍州、庄周,并册封为刺史,隶属于乾州。

从贞元七年(791)到贞元十八年(802),五次入朝,关系密切。当我们到达唐宪宗时,进贡的队伍越来越多,贡品也越来越多。因怕路上发生意外,元和二年(807年)规定,章格等来自吉米州的贡工,先集中在前州,由前州来的部队护送。

像把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把皇族的女儿许配给“潘”冉安昌的儿子冉仁才,唐朝又把的女儿的第四代孙李渊许配给“苗”赵国,使赵与皇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中央政府不干涉吉米州的内部事务。开元十年(722年),咸祥刺史谢病逝,唐朝封为太守。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章格的伟大领袖赵君道来到朝鲜并献上礼物。它表明,在过去的十年里,西安的统治者已经从谢佳变成了赵佳。但是,赵氏家族仍然任用谢氏的权贵为官吏,从而维持了唐王朝的内部稳定。朝廷还是授予赵君道刺史的头衔。

这些措施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设立羁縻府有利于社会稳定,从而节约管理成本。根据这些政策,冼满首领赵国镇成为黔中总督和负责这一行政的特使。他不仅“讨好”了“异俗”,还“假“军号”,成了一个拥有军政大权的道官。赵国珍辜负了朝廷的信任。唐玄宗年间,北方的“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多,国家损失巨大,连唐玄宗都逃到了成都。但在赵国镇的经营下,黔中道路是和平的,为黔中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吉米州的建立为中国成功解决当今世界棘手的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贵州中路,地域辽阔,地貌多样,亚热带气候,物产丰富,加上李唐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孕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众多民族,也发展了各自的社会经济。他们以开发盐丹为主导,以乌江水系为通道,吸收了各种民族文化、皇家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在农耕、渔猎、手工业、水运、商业等行业创造了独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过历史发酵,终于酝酿出一种多彩多元的黔中文化。如果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璀璨的珍珠,那么黔中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泗州在黔中路的地位十分重要,堪称黔中第一郡。首先,泗州是黔中路十余个经济州中地域最广的。《新唐书》记载武德四年掌管梧州,统领吴川、富川、富阳三县,四年由贞观改为泗州。富川县位于今天中国的西南部,富阳县位于今天德江的煎茶河。泗州应该包括金丝楠、德江和凤冈。《贵州通志》(万历)记载:“石阡府...初唐为泗州、贵州之地...(武德)四年,设泗州伊宁郡为益州义泉郡,即今府。”也说明凤岗、石阡曾属唐泗州管辖(梧州改泗州前,有一个泗州,史书记载废弃,但未放在原处。根据现有资料推测,这个泗州应该是武德、前州元年前后设立的,应该位于今天的沿江、思南或德江、印江一带,这是吴江文化的一个谜,需要进一步研究)。唐初,泗州包括今天的沿江、吴川、印江、酉阳、秀山、德江、凤岗、思南、石阡等地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后来又分一部分为肥州、益州,面积不下两万平方公里,成为黔中第一县。其次,泗州是贵州中路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地理中心。第三,泗州是唐朝控制黔中的战略要地。第四,泗州是发展最早、物产最丰富、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州之一。

时至今日,沿河县附近的黄邦石、曾子坝、司马Xi、銮塘、官坝、翰林等地名依然散发着盛唐的文化气息,而思南、思曲(现沿河、酉阳一带各有一处)、泗水、洪寺、琼斯、王思、思塘、林思等数十个古今地名则是盛唐时期贵州的第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