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如果算上大禹治水,那么大禹治水是最早的,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应该是在战国和秦朝。

中国是文明古国,科技在18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发明一直占世界总量的60%,伟大的水利工程数不胜数。代表作: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海堤。

郑国渠

战国末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汉桓帝龚辉看到了当时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派遣高丽水利工程师郑在秦国兴修水利,企图用这个庞大的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以达到他预期的“耗尽秦国”的目的!?没想到,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郑的建议,命令郑在秦建造郑国渠。在郭征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项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蜿蜒盘旋在关中大地上,仿佛在三秦大地上铺上了一条闪闪发光的银带。它巧妙地利用了北中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在渭北平原三级台阶的最高线上修建了水渠,灌溉了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理等县(区)280多万亩土地。郑国渠不仅没有达到“厌秦”的初衷,反而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也加速了其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郑国渠的工程雄伟壮观,规模宏大,堪称两千多年前的壮举。它用丰富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给淤泥加压,把沼泽盐碱地变成肥沃肥沃的良田,使关中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据《史记》记载,运河建成后,“所以关中是良田,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了物质准备!

郑国渠位于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也就是今天王桥镇弓村的西面。当时由于其取水量大,水流速度快,容易造成渠岸两侧黄土坍塌,人们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起牢固,不易坍塌。这大大提高了郑国渠渠首的质量。为了方便施工,掌握水流的方向和深浅,每隔一段距离就挖一口井,俗称“龙眼”或“天窗”,是当时人类大智慧和智慧的结晶。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其100年的灌溉效率,还在于其开创性的从井陉引水的实践,对后来的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这里的水利设施: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禹石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汉代有一首民歌:“田在何处?谷口池阳。郑在前,白渠在后。举钟为云,举渠为雨。水镜是石头,它的泥是几斗,它是灌溉和粪,它生长了我的小米。衣食资本,上亿之口。”赞是引水工程。

灵渠

灵渠,建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是一条横跨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它位于桂香走廊的中心兴安,与陕西郑国渠、四川都江堰并称“秦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称之为:“与长城南北呼应,为天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美,全长37公里。它由喷口、天平、南沟、北沟、排水天平和陡门组成。海洋的水分为三部分,三部分进入漓江,七部分进入湘江,湘江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北方六国后,以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百越展开大规模军事征服。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在两广奋斗了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广西的地形导致了交通和补给的匮乏。因此,改善和保证运输供给成为了这场战争成败的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石碌劈山开凿运河。石鲁通过精确的计算最终在兴安开凿了一条运河,奇迹般地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使援军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促进了战争的发展,最终将岭南广大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灌溉系统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它是我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仍在灌溉农田、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

历史:都江堰,公元前227年,战国时期李冰在蜀县创建,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迹。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丰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灌溉着654.38+00多万亩良田。

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都江堰渠首工程,是都江堰灌溉系统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导流堤、宝瓶口排水工程和沙飞堰溢洪道组成。

宝瓶口:宝瓶口被挖之前,是徐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根据水流和地形特点,李冰在缓坡处凿出一个底宽17米的楔形洞。枯水期峡谷宽度为19米,丰水期为23米。据《永康军事志》记载,“春耕如金”,称为“金灌”。因此,宝瓶的瓶口在古代也被称为金灌口。瓶口是内江取水的咽喉,是内江“随人渡水旱”的关键水利设施。瓶口因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被誉为“留桩锁峡”,是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安澜索桥:安澜桥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古索桥。它位于都江堰余醉分水堤上,横跨内外两河,全长500米。索桥更早起源于川西。安澜索桥修建的确切日期已不可考,但根据华阳国和蜀的记载,李冰是“能干”的。《水经注·河流》一书记载“涪江有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都江堰的修建。“竹”意为竹索,是川西古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所以安澜索桥又叫竹桥、索桥、竹藤桥等。

京杭大运河

-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从南方的浙江开始。

杭州,全长1794公里,贯穿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它的发掘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先在扬州挖掘了一条沟壑,连接长江和淮河。到了7世纪,

公元13世纪的杨迪和元朝,两次大规模开凿运河,终于建成了沟通中国南北的伟大运动。

脉从天津到通县北关、张家湾这一段叫北运河,也叫路河,全长186公里。通县通往北京城的著名关口。

浍河是元初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建造的。因为北京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

建了五个闸门来控制水位,以便南方的大船可以到达北京的积水潭。那时候积水潭“水满为患”,成了

南北水运大港口,附近市场繁荣,盛况空前。京杭大运河几百年来畅通无阻,促进了长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自19世纪以来,由于南北航运的开通,津浦铁路的通车,黄河

河道改道淤塞了运河中段,于是部分河段停航,只有江浙一线保持畅通,成为旅游热线。为了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一直在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如北京通县的北运河和温榆河,即通州的北关和张家湾。

在古运河遗址上,建成了大运河旅游区和纪念馆,让广大中外游客一窥昔日京杭大运河的迷人魅力。

钱塘江海堤

唐朝以前钱塘江海堤的修复费用是无从考证的。唐朝和北宋时期,北岸的海堤建成。据明代严宽《海宁水利序》记载:“只能得益于几郡之财力。”

南宋嘉定六年(1213),朝廷拨款修复山阴县的破塘。之后,被没收的花园和田地将被购买,每年的租金利息将作为海堤每年的修复基金。临安地区龙山地区海堤的年修经费是按户按年拨给石草的。贾(1237 ~ 1240)统治时期,临安府沿河开垦的耕地的税额,拨作修塘经费。咸淳年间(1265 ~ 1274),修建海盐海堤耗费了大量的资金。除了给县里送米送粮,还有县长和市民的捐款。

泰定年间(1324 ~ 1327)修复海棠北岸盐官洲第一段。除征款外,还动用了794000余锭纸币和46300石粮食,报朝廷拨款。南岸建百里海堤,劝人捐粮捐米。

明初北岸海堤海盐、平湖等地大规模兴修,都动用了苏、宋等九届政府的财力。成化年间(1465 ~ 1487),北岸海堤的建设资金包括杭州竹木税、各种罚款和赎罪款。今后设立海盐海堤年修段,每年在嘉兴府7县摊派3500 ~ 7000两白银。当年支出有余的,结转下年使用。万历年间(1573 ~ 1619),海宁、平湖也分别筹银300两、600两。但万历三年动乱,毁了池塘,历年积累的储备不够工作用,于是拨出“诸侯连的兵饷”、“驿站赢来的钱”、“其他县赎来的钱”用于海堤工作。明朝末年,由于财政拮据,北岸海堤的修建甚至需要各级官员的钱、粮、捐。南岸海堤的建设费用多向受益田征收,部分政府和县拨粮入库。小邵海棠还用了赎罪款、罚款和县长、县民的捐款。嘉靖十五年(1536),修建三江水闸时,萧山县帮工人出钱。此后,萧山下辖的西江、北海鱼塘建设,由殷珊、惠济两县援建,但不同时期所占份额不同。这个制度直到清朝才改变。

清初除“工银”外,官绅每亩捐米,各种罚款、追缴伪款,作为造塘费用。康熙五十四年(1724),由于“取消公款提留”,各府互助条例也被取消。经过批准,所有的人都愿意捐款作为海堤工程的资金,他们被允许进入国子监的郭健子,这就是当时所说的捐赠监狱。雍正二年(1724),下令用正钱正粮修海堤。十一年获准捐官,所得作为修塘之款。十三年十月,高宗李鸿即位,认为捐钱得官的方法不利于吏治,钱塘江海堤工程由正钱、正粮资助。但乾隆三十年(1765)以后,北岸海堤的建设经费,除了由正规的钱粮拨付外,还有盐务介绍费、公费盐课、各种罚款、没收资金以及盐商、盐官的捐赠。其中,范公堂石塘的修建用了49年,盐商一次性捐银60万两。自1951年起,海堤基金的盈余存款和从旧金山国库借来的白银被借给商人居住,所得款项用作海堤每年的修缮基金。道光十六年(1836),海盐白洋河向番库借钱耕塘附土,再以“水陆”之额收(疏浚)河费,分六年偿还借款。道光年间,恢复“捐官”制度,钱塘江、塘沽工行按田田赋按年征收。同治、光绪、宣彤时期(1862 ~ 1911),战后国库空虚,民生萧条,急需修复坍塌的水塘。经过多次策划,我们想尽办法从海宁等9个渠道获得资金。其次,在收集茶叶、丝绸、(盐)和蚕茧捐赠品时,应加上池塘工人的捐赠品。三是分摊盐课的费用。四是在江浙之间分配关税。五是停止福建省军饷转移支付。第六,江苏省辅助经济。7.头衔捐赠。8.为殷富捐款。为公款开发商赚取利息。太平军在浙江的时候,海宁的海堤塌了,忠君李秀成要求各县集资修海堤。为此,有关县乡官员筹集了8000多两白银。

南岸小邵海堤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受益田。清初,殷珊、会稽两县曾有一种值塘田制,即把靠近池塘的田地划为江田,旨在保护海堤,不参加县内所有徭役。不够的时候,就开始在县内其他领域收工收银。乾隆元年(1736),高宗·李鸿下令在绍兴的沿江和沿海修建官营堤防工程。有项目需要修的时候,几乎是用公款每亩停发钱的例子,但并不总是执行。30年后,小韶海棠的建设资金,除了上述的益田征收外,还包括食盐引入费、厘金、牙上杂税专项资金、西湖景观工程资金、地方士绅盐商捐款等公共资金的生息资金。清代百里海塘的建设经费与小邵海塘相同,除了两个来源:无厘金和杂税专款。道光三十年(1850)以后,嵩下连家造塘贡献最大。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