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铁索桥是如何跨越河上的悬崖的?

一种电缆桥。以悬挂在江、河、谷两岸的铁索为桥。它是由藤索桥和竹索桥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的铁索桥主要有两种:铁索桥和铁索浮桥。最早的铁索桥名为樊河桥,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部六毛县马道镇,横跨包水支流之一的樊河。

中国最早的铁索浮桥出现在东汉初年,公孙述为了防止汉军的进攻,沿河修建了浮桥。从此,铁索浮桥在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汉朝至隋朝(上升期)。这个时期是铁索桥的初始阶段。铁索桥的修建主要是用来通过深溪急流的“天然护城河”,也用于军事防御和封锁长江水道。由于铁索桥制作工艺不完善,大部分被毁,但大部分被后人重建。这一时期铁索桥的主要代表有:陕西宝成的凡河桥和云南景东的金兰桥;铁索浮桥的主要代表有湖北西陵峡的铁索浮桥、湖北荆门的虎牙浮桥、河南洛水的天津桥。

唐朝到元朝(发展时期)。在此期间,铁索桥在建造技术和使用上都有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铁索浮桥发展更快,如黄河航道上出现了直浮桥和弯浮桥,数量明显增多;此外,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索浮桥被广泛用于长江和黄河的防御。这一时期铁索桥的主要代表有:云南漾濞水桥、西藏拉萨布达拉宫金桥、四川江油云岩寺桥;铁索浮桥的主要代表有:浙江临海金钟桥、浙江黄岩栎社浮桥、山西永济普金浮桥。

明清(鼎盛时期)。明清时期,中国的铁索桥数量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是铁索桥发展明显,而铁索舟桥发展一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西部省份的斜拉桥数量迅速增加,占据了我国古代斜拉桥分布的最主要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平行多索链桥、平行多索铁眼电杆桥等新型铁索桥。

铁索桥是在河流或峡谷两岸用铁索建造的比较牢固、长久的桥梁。其主要用途是作为平民渡河的交通设施,有时也可以为军队在行军过程中搭建跨越障碍的平台。

铁索桥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基本覆盖了90%以上的铁索桥。铁索桥的建造融合了中原的冶金技术和少数民族的造桥技术,所以铁索桥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云南是最早使用铁索桥的地区之一。复杂的地形地理条件和少数民族长期使用竹索桥、藤索桥、斜拉桥的习惯,使云南古代居民在修建和使用铁索桥时得心应手。云南铁索桥的修建和使用从东汉延续到明清,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的大理、顺宁、丽江、永昌、腾冲等地,尤其是云南大理的云龙,素有云南“桥乡”之称,其铁索桥数量为云南乃至全国之最,达八座之多。四川省铁索桥主要分布在川西,在甘孜的雅安、毛公、泸定、天全、芦山等地分布密集,在重庆地区分布较多。西藏的斜拉桥多为V型斜拉桥,建于公元13世纪以后,由当时的噶举派喇嘛唐东杰布修建。据说他一共修建了58座斜拉桥。唐东街部铁索桥所用的铁链链环呈针形,铁桥两侧建有桥屋,多余的铁链挂在屋檐下,似乎是作为备件使用。这种布局形成了它的风格。它建造的铁桥不仅有双索,还有多索。

铁索浮桥的用途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架设在一些危险的地方作为水的防御,以达到“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的目的封锁河道,即“锁河”,然后铁索浮桥就变成了真正的铁索拦河;第二,利用铁索的牢固性,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搭建浮桥,让军队或平民通行,让天然护城河成为通途。所以它的分布范围比较窄,主要在黄河和长江两条主要水道上。黄河及其支流上的主要缆索浮桥有:兰州镇远桥、宁夏景县石门乡铁锁桥、山西永济普金浮桥、河南河阳浮桥、河南洛阳洛水天津桥;长江及其支流上的主要缆索浮桥有:重庆奉节缆索浮桥、湖北西陵峡横江缆索浮桥、湖北荆门虎牙浮桥、武汉三镇浮桥、湖北田家索江浮桥、鄂州白鹿集浮桥、浙江黄岩栎社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