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粮票背后的故事。
通过不吃饭来保存粮票作为纪念品。
王维平的家就像一个食品券的微型博物馆。他骄傲地拿出两个收藏夹,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粮票,时间跨度38年,地域包括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20多个省份。“最大面额100公斤,最小面额半市斤。最早的面额是1955,最新的面额是1992。”
王维平最珍爱的是“半城二年”粮票,上面写着“1972沪粮票”,并印有一位女织工的淡紫色图案。它看起来崭新,因为它是他所有收藏中面额最小的,更因为它是他饿着肚子买的。1972年,他去上海出差,换了一张当地的粮票,去上海柴油机厂食堂吃饭。他换了这张粮票。临走的时候,同事买了两个粮票的馒头给半个城市路上吃,但他宁愿饿着也不愿意把这个粮票留下做纪念。“看到同事吃馒头,我就很饿。我没办法。我太喜欢了,只好不吃不养。”王维平笑着回忆道。
当时粮票由各地粮食局统一发放,往往印有反映当地风俗的图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比如内蒙古很多粮票都印着牛或者一群猪在猪圈里觅食,让人忍俊不禁。新疆粮票的图案更加华丽。青年男女的篝火晚会,收获季节一起摘葡萄的姑娘们,驰骋的小伙子们...文革时期,粮票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佳木斯市的粮票上印着毛主席语录:“要狠抓粮食。”
和手机充值卡一样,很多粮票都有有效期。比如“1991年攀枝花粮票大米1斤”表示“还有两个月就过期了”,1963广州粮票也是一个月、两个月、三季的,“但是永远不会过期,因为根本不够吃。王维平告诉记者。
出差的时候要换国家粮票。
在20世纪70年代,食品券是公民家中最重要的东西。王维平回忆说,每个月,粮票都会按时、定量地发放到每个居委会的居民小组,然后由居民小组发放到每个家庭。“国家对粮票管控很严,不能用粮票买米。”当时家庭主妇买米要拿着钱、粮票、粮票去指定的粮店购买,每人每月能拿到30-36斤左右的粮食。
“那时候,早稻比晚稻受欢迎得多。你知道为什么吗?”王维平翻阅着发黄的粮票,并把它们卖给了记者。他说,因为同样重量的早稻比晚稻煮的米饭多,所以人们可以吃得更多,人口多的家庭几乎每个月都要排队买早稻。“从1982开始,口感好的晚稻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后,粮食产量大增,大家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当然,他们喜欢味道好的晚稻。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些农村人来城里探亲,经常自带大米,因为住宿可以解决,多吃不行。出差第一件事就是换国家粮票,到了再换地方粮票,不然就没饭吃了。
希望进校园办一个粮票展。
从65438到0993,“中国特色”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粮票成为人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记忆,也成为收藏中的新宠。谈及收藏的初衷,王维平告诉记者,一开始只是觉得粮票很好看,越收藏越多,从1987开始收藏。他的妻子嘲笑他是“玩图画的孩子”,但他坚持了20年。现在他老婆也很支持他,经常帮他找朋友要粮票。收集粮票要花多少钱?他的粮票来源一部分放在自己家里,更多的是和全国各地的粮票收藏者交换,至今没有花钱买。
他说,粮票能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经济价值。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在校园里举办一次粮票展览,唤起年轻人节约的良好道德,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虽然这些粮票现在已经失去了交换食物的功能,但王维平希望通过本报分享它们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家里有闲置的粮票,你可以给王维平。本报记者许婧
链接> & gt& gt
全套粮票升值空间大。
业内人士指出,粮票收藏要符合“老、少、好”三字基调。目前粮票的市场价格从5元到300元不等,所以成套收藏还是挺有价值的。决定其珍贵程度的因素有年份、品相、稀缺性、面子主题等等。专家预测,粮票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善。比如2004年辽宁省1955发行的第一套粮票,市场价格超过1500元,现在已经到了3000元左右。但粮票收藏者表示,由于收藏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纪念价值,很多人收藏粮票是带着对过去经历的纪念,所以目前还不能靠粮票实现快速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