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及各种“不”与“不”

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

2.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客观世界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的。

4.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的,没有物质运动就没有“纯”的时空,没有时空就没有物质运动。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5.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6.现实中存在的一切都是* * *性和个体性的有机统一。* * *性在于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 * *性。

7.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变。

8.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没有综合就没有科学分析。

9.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动,它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0.认知来源于实践,这并不否认人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知的影响。但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实践和认识的物质条件,而不是人实践和认识本身。

1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包含不依赖于人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7.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绝对真理就没有相对真理,没有相对真理就没有绝对真理。真理和谬误存在于比较中。没有真理就没有谬误,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

1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的条件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反驳所有知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相对的、有限的,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能证实认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在整体上是否一致,而不可能绝对的、永久的、一劳永逸的证实。

14.所谓逻辑证明,是指利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的问题,不能回答结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已经被逻辑证明了的,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最终服从实践检验的结果。

15.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与主体直接相关,始终以主体为中心。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主体的创造使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16.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不是主观随意的认知活动,而是客观的认知活动。

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不是物,“但这些关系总是与物结合,并作为物出现。”在一定的社会中,有多种经济关系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

18.由于相对独立程度不同,上层建筑各部分的变化或早或晚,或快或慢。虽然不是立刻同时改变,但改变是必然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9.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于某种虚无缥缈的孤立、固定状态的人,而是处于现实中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的东西。现实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性不是单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中抽象出来的同性。现实的人总是特定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以,人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

20.马克思说:“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意创造的,不是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自己直接遇到的条件下创造的,这些条件是既定的,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

21.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否认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具体分析个人的性质和大小及其作用,以及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使每一个创造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人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3.如果一件物品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之努力过,它也没有价值;一件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的产物,它就没有价值。

24.可变资本是资本中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不转移到新产品上,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在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因为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25.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

2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力。与以前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的占有或人身依附,而是建立在工人完全的人身自由之上的。

27.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总是通过各种商品表现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28.相对剩余是指社会生产的商品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劳动人民需求的剩余,而不是相对于劳动人民实际需求的绝对剩余。

29.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垄断产生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并没有被消灭。垄断价格的出现并不是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经济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1.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获得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而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32.马克思多次强调,第一国际只是各国工人运动的联系和合作中心,而不是指挥中心。

33.革命的实践超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料。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而是先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取得胜利。历史上曾经有过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先例,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而是从弱小或不发达的地方。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看作是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批判继承关系。

35.国家根本不存在,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灭亡是指政治国家的灭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灭亡,而不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的灭亡。在* * *资本主义社会,仍然需要一定的社会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

36.马克思恩格斯说无产阶级革命会在几个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不是说这种革命会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历史发展时期。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了革命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