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藏茶的历史演变
据《周本纪》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倒了南(四川)八族王的茶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命天全六次为民,免徭役,使蒸红茶易马。”红茶是藏茶和边茶,天全县就是现在雅安市的天全县。《西藏政治教育指南》附录:“自文成公主起茶已入藏”,即雅安产的龙团茶、凤饼茶作为贡品、舶来品入藏。此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先后采取“茶马互市”、“茶叶专卖制”、“土地引进制”等政策,雅安藏茶发展迅速。明代茶法:宋太祖“秦、陶、河、牙四国设茶马司,牙设茶马司七年”。
雅安的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叶品牌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和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相传的口述,近代以来有文字记载。明代以前,雅安的藏茶生产是分散加工,朝廷统一收购管理。清朝允许私人藏茶贸易,私人藏茶企业增多。到清朝末年,雅安、天全县、荥经、名山、邛崃等县已有200多家茶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为抵抗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重振雅安边茶在藏区的地位,川滇边政大臣赵二丰与四川叶全路共同主持组织雅安、名山、天泉、荥经、邛崃五县茶商,集资33.5万两白银,在雅安设立边茶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后,公司解体。
民国初年,私人茶店数量恢复到100多家,随后军阀混战,苛捐杂税,藏商携款私逃,许多茶店倒闭,民国二十四年(1935)只剩下30多家。1939年,西康省成立,国民政府拟在雅设立“中国茶叶公司西康分公司”,专营边茶。后来民营茶企牵头联合成立康藏茶业有限公司包销全部茶叶报价,关闭了名山、邛崃两县的茶企,只为雅安、天泉茶企购买原料代加工成品茶。
1950年2月,雅安解放,共有茶店48家,其中雅安(今虞城)30家,天泉10家,荥经8家。
新中国成立时,官僚资本被没收,改为国营茶厂,包括草坝、河北、文鼎街、大北街。1953年,藏茶加工厂由48家合并为3家,分别是国营雅安茶厂、国营荥经茶厂、国营天泉茶厂。1972年建成国营名山茶厂,1985年建成国营雅安茶厂(现雨城区)。
2002年国家七部委公布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25家,其中雅安6家,约占全国1/4。这些企业对定点生产民族特产的企业实行扶持政策。
2005年,雅安藏茶生产企业15家(其中国家定点企业6家)。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的通知》(国办发[2003]65号)和茶叶市场准入制度开始实施。目前,已有65,438+00家企业获得QS认证。
2007年,全市茶叶总产量5.6万吨,其中藏茶近3万吨,占全省边销茶产量的80%,占全国边销茶产量的40%以上。其中60%销往西藏,9%销往青海、甘肃,20%销往甘孜、阿坝,内销约为12%。
运用传统制作原理开发的一系列藏茶新产品,不仅继承了传统藏茶独特的口感、风味、功效和内容,而且在品种、包装、饮用方式、收藏、装饰等方面都符合现代都市人的需求。“在家卖茶”、“一起喝藏茶”的产销思路,促进了藏茶产品的创新和营销观念的转变。雅安藏茶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