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的历史
西关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我查了史书也找不到明确的说法,但是西关最辉煌最骄傲的应该是清末民初。
当时,南海、广州乃至广东省的一切经济要素都集中在南海县西关,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各种仓库和货栈,还有各国的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就在这里。
还设立了中国最早的海关和广东最大的邮局。
更令人佩服的是西关南端的“沙面”,是英租界。
在大量西方人来到广州之前,西关只是南海县广州的城乡结合部。当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潘塘是泽国的一个水乡,村民们在泽国的池塘里种植莲藕和香菱。
有一些为古城服务的农民工。他们进城卖菜,打扫街道,倒粪便。就像今天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干着各种粗活。
西关能在今天广州的发展中脱颖而出,其地理位置不容忽视。
西关以南是珠江最宽的内河白天鹅塘,自广州建市以来一直是水路运输的重要场所。
清初广州出产的棉花,以轻薄保暖著称,名曰“光华”;“广智纱”也为十三行的财富积累做出了贡献。
因为我们的棉布比英国的更便宜更好,所以出口很多。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以进口料加工棉花迅速兴起,西关农田被大量开发,工厂、街道被修建。金华、经纶、亚麻等地方便了这一时期的出现。
广州纺织带的形成,促进了印染、机械、上浆缎、服装、制帽、鞋袜、羊毛等行业的繁荣。
下西关涌郊区也被开发成了贵族住宅区,许多业主都是买办洋行,他们从纺织业的繁荣中受益。
当时西关有所谓的“八桥繁荣”(汇源、蓬莱、三生、习之、永宁、牛奶、大观、德兴)。
但清朝的海防比明朝宽松,西方商旅多通过白天鹅池进入南方大陆。
帝国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皇帝已经回复英国人说中国地大物博,我什么都有,不需要和英国交换需要的商品,从国家政策上阻断了和西方人的交流。
但无论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沿海人民都忍不住与外界接触。
明朝把澳门借给葡萄牙人的时候,广东和外国人之间的生意从来没有停止过。
外商利用民间渠道开展各种业务,西关作为重要口岸。
清朝的高级官员不愿意和外国人做生意,但同时又非常喜欢西方的小玩意。
于是,数千里的镜子、钟表、女性化妆品、高官用来自保的毛瑟手枪等等源源不断地被送往北京,异国情调的西方珍宝成为南方官员孝敬朝廷官员的最佳产品。
后来由于时局,清朝同意与外国人做生意,但不允许在城内进行。
于是洋人在白天鹅池畔修建商业亭台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亭”。
那些过去大胆与洋人做生意的商人,为了方便与洋人打交道,也在义亭周围设了生意,这就导致了后来的十三行。
然而,鸦片贸易也是有害的。
广州的一些商人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冒着生命危险与外国人做这种生意。官员对这种情况会视而不见,有的甚至输送利益。
当时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促进了广州的经济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鸦片战争后,朝廷割让香港,允许五个口岸通商,西关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由于靠近港澳,华商率先从西关走向国际,有些富商甚至跑到港澳殖民地与外国人合作。
虽然今天的香港高度繁荣和现代化,但它的一些著名的外国公司却起源于西关。
民国时期,西关仍是广州工商业的主要阵地。
虽然广州黄花岗发生了反清起义,但真家伙推翻清朝的时候,广州的反响还是挺平和的。几个文人在顾问团前宣布独立,因为广东总督及其军队得到了商界的支持。
但是民国以后,军队* * *变动非常频繁,就像再婚的母亲一样,广州人侍候的是不同的父亲。
西关的商人们再也忍受不了柞蚕的抽打,于是联系了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在他们的支持下,借鉴香港业界的做法,成立了武装集团,史称商团。
有了武装组织,广州的商会不是到处卖军队* * *的账,有时候商团比军队* * *好,* * *的粮噪难以为继。
当孙中山在广州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总统时,商会和商业团体甚至发起了反对孙中山的叛乱。
据史料记载,起义军商业集团在太平道上设置了坚固的围墙,将广州从南到北分成两面,甚至还邀请了一个英国人来威赫见孙中山。
但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了大多数广东人的支持。他联合各方力量,迅速平定了商业集团的叛乱。
商团的失败导致商人武装的瓦解,原来的商会无立足之地。创业的商人只好跑路,或去香港,或逃往海外。
到了民国十七年,陈主政广东,经济有了几年的复兴,但也回不到从前的地位。
八年抗战,广州经济仍处于崩溃边缘。
西关的特色是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和富绅的住所。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圬工脚,大前门嵌花岗岩。
其平面布局基本上是按照中原传统的正殿形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
其典型平面为三室两廊;左右对称,正殿居中。
中轴线从前到后,从南到北依次为玄关、门厅(门官厅)、轿子厅(茶厅)、正厅(厅或神厅)、头厅(长老厅)、天井、二厅(饭厅)、二厅(尾厅)。
每个厅是一个入口,一般大屋是两三个入口,形成很多中轴线。
两侧前部左侧是书房和院子,右侧是偏厅和客房。
客房屋顶为平屋顶,用于西关七夕纳凉、赏月、拜访拜月(七妹)。
偏厅和客房后面是卧室、厨房等。
园内种植花草树木,并建有假山鱼池,颇为雅致幽静。
西关的老大屋是用高级硬木做的,外面是短双门,中间是走道,里面是大门。
室内装饰十分精美,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玩、字画、花瓶花、盆栽、笼中鸟、镜桌、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美的木雕、具有地方特色的满族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隔着一个小天井,天井上盖着棚子,高侧窗通风。
中轴线两侧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楼梯间,一般左右对称布置。
厅堂右侧一般有一个小庭院,种植名贵花木,并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塘,供主人或游人欣赏。
大屋两边各有一条青云巷,意为“升至顶峰”。
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妻子或仆人的进出)、通风、采光、排水、晒太阳、种花、清除粪便和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外立面配有低吊门、椽子、硬木门等门。
内部装修典雅,堪称工艺美术杰作。木石砖雕、陶灰雕塑、壁画和石景、玻璃铁漏、满清窗、雕花图案、红木家具、木雕、槛木,都富有岭南韵味和风格。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有建筑100多栋,其中有保留价值的10多栋。
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是位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紫正地”,位于多宝路的邓公宝地和位于包华路中段的中佳花园。
可惜这些名园名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仅存的名宅就是小画舫斋。
不言而喻,西关独特的风俗是大众相当熟悉的。
但西关很多藏在闺房里的历史名人遗迹,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
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些难得一见的文物,其中,可以看看南汉刘王华武故里潘唐塔,感受一下西关对文风的推崇。
文塔,13米高,顾名思义,是振兴文风的塔,献给文曲星。
它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没有文字记载。
但根据其采用传统西关大屋青圬工脚墙,细部装饰与琶洲古塔相似,可推断其建于明中叶至清初。
文塔建成后,潘塘是否有过秀才或陪审员,已无详细记载,但20世纪初,潘塘的魏坤女子中学和夏阁女子医学院确实培养了不少人才。
在文塔旁边,过去在西关上有一个分支,在端午节期间,潘塘的居民会在那里挑龙舟。据考证,这里还是南汉刘王时华武的故乡。
《羊城古钞》记载:“刘王化武,在半汤之西……”“班塘”就是现在的潘塘。
潘塘“古花坞”石碑也与史书记载相符,说明是南汉刘王的花坞故里。
文塔周围广泛种植花草树木和盆景,并建有花园庭院,取名“云锦苑”,继续见证着西关人才库的繁荣。
事实上,许多保存在潘潘地区的西关传统文化是非常珍贵的。
除了众所周知的“潘潘五秀”,农民中还有“提四句”的习俗。逢年过节,人们即兴创作顺口溜,有的老人家里还保存着相关手稿。
同时,潘潘也是广州最早开始“划龙舟”的地方。荔湾区的潘塘和南海盐步,每年端午节都会来回走动,表演三百多年的“挑龙舟”。
任伟寺坐落于广州市金龙西路的任伟寺钱洁,在旧潘塘乡,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寺庙。
在当时,它是周恩十八个乡镇中最古老和最大的庙字,潘塘。
史料记载:任伟寺始建于宋祐四年(1052)。
在明日二年(1622)、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同治年间(1862~1874)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清乾隆年间重修,寺内只有中路和西阶的前三栋,重修时又增加了第二栋和东阶。
任伟寺初建时,名为北帝寺。
据说是因为真武大帝管水,所以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
因为北方真武田璇神被称为“神威”,它后来改名为任伟庙。
关于任伟寺的名字还有一个故事。
位于岭南水乡的潘塘,以莲藕、菱角、慈菇、马蹄(菱角)、竹笋等潘塘五秀闻名。
为了“感恩、邀福于神,以免惹祸”,潘塘村民“拜神”。
据说当年潘塘有两兄弟。哥哥叫任,弟弟叫魏。
一天,兄弟俩去钓鱼,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他们把它带回家,让它成为偶像。从此“生活一帆风顺,得心应手”,传遍全村,方圆十里之内,朝拜者甚多。
当他们去村里集资建庙时,村民们把庙的名字改成了“任伟”。
任伟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光三路五步深,东面一排平房。
前三座建筑,包括主楼、东西厅、第四厅和第五后楼。
沿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后楼,左右为东西顺序。
立面宽11m,深8m。
大门外,两边各有一根花岗岩石柱,头上雕着一只石狮,身上雕着祥云,还有两条玩珍珠的龙。线条流畅,形象十分传神,俗称“龙柱”。
潘塘位于西关,即潘西饭店、荔湾湖公园、金龙西路和潘塘吴越地区。
据说有一个传说,在潘塘村曾经有一个池塘。保持一个池塘充满水。即使其他池塘干涸了,这个池塘却是满的。
有一年,天气很干燥,用池塘的水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的水位再也没有下降。
第二天,池塘又满了,于是村民给村子取名“板塘”,不叫板溪,也有人叫板水,但这些都只是别名。半汤被很多人叫,那后来加三分水是怎么来的?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部分。
从前,有一位先生去半汤,问那是什么地方。村里人说这叫半汤,是半汤。先生听了,笑着说,半声有什么好?再加三杯水不是更好吗?村里的长辈听说,有三滴水的锅是“入锅”的意思,“入锅”就要在门厅里学习。村里每个人都想出了人才。
从此半塘三分水,村民合建宝塔,表示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百年唐人街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也是广州标志性的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西关商业走廊十大旅游景点”。
整条街由一栋栋造型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馆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全国农副产品市场、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
1400多年前,印度僧人达摩到中国传教。他先在西关下九路(今“西来之地”)上岸,建“西来寺”(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禅宗和嵩山少林寺。
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建成以来,接待了多个国家。
通商口岸在古今享有盛誉——“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曾经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上有数百栋20世纪初欧美国家风格的建筑,还有许多古树。再看珠江白天鹅池,更是宽敞多彩。
“西关菜”天下第一——力求色、香、形、意的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的美誉。
这里有数百种美食,如南新双皮奶、欧上塘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船粥等。以陶陶居、趣甜饼屋、莲香楼、荣华为代表的广式月饼享誉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民俗载入史册——西关不仅以端庄典雅、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在绘画、书法、粤剧等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
岭南画派创办于西关;粤剧和粤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几十个“私局”,被誉为“粤剧之乡”。
南粤建筑文化之冠——陈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国际学者列为世界代表性建筑之一。
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塑、铸铁件、门画、壁画遍布大厅和走廊,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诗人郭沫若曾赞道:“天可换工,人为天不可超”!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特色的建筑,装饰精美,工艺精湛,门、满清窗等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