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派张亮追封韩信的目的是什么?

在楚汉斗争史上,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刘邦派张亮去齐国立韩信为王。刘邦在成为皇帝之前封了几个王,比如魏豹、张耳、韩王信、英布、吴锐等。,并没有派任何高级使节来大张旗鼓地进行任何册封仪式。韩信为什么要受到如此隆重的待遇?当时楚汉之争正处于重要时期,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张亮是刘邦集团最重要的谋士。称他为韩阵营中的“大脑”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刘邦为什么要派张亮出去?

刘邦立韩信为王,是因为不得已。

公元前203年,楚汉之争进入关键阶段。两军在荥阳高程地区对峙,互有攻击,但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当时两军局势似乎只取决于一个人——项羽。项羽在前,楚军就会处于攻势,胜利的天平就会向楚军倾斜。如果项羽上了其他战场,汉军就会处于攻势,同时看到胜利的希望。如果两军散开决战,项羽可以一举击败刘邦,或者项羽留在军前,找机会与刘邦决战,就有机会击败刘邦。但是,项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后方不稳定,尤其是粮食供应。彭越领兵驻守良地,袭击楚国运粮部队,切断楚军粮草路线,史称“彭越扰楚”。更严重的是,韩信攻打占领齐国,项羽派大将龙且和周兰攻打韩信,却被韩信击败,龙且被杀。自始至终都不能照顾对方,而且粮草的供应也很困难,所以战争很难取得进展。刘邦后方虽固,但其军队战斗力难以与项羽相提并论,双方战争一度僵持不下。

韩信攻下齐国后,曾致信汉王刘邦说:“齐国奸诈反复无常,与楚国接壤。如果不立一个演技王安抚一下,局势肯定不稳。为了利时局,我愿意暂时做一个假(代理)王琦。”此时刘邦在荥阳被楚军围困,韩信特使赶到。刘邦打开信一看,真的不打了。他气愤地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的帮助,你却要自立门户!”张亮和陈平踩了刘邦的脚,一个走近刘邦的耳朵说:“目前汉王处境不利。你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否则可能会有乱。”刘邦醒悟过来,故意用原来的语气继续咒骂:“君子平定群臣,所以他要做就做真正的国王。他凭什么当伪王?”于是他派张亮去齐国,立韩信为齐王。

这一次,授予国王爵士头衔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顺利进入齐国,起到封王的作用。需要一个聪明人来完成这个任务。

最初,通过授予骑士爵位和封王来庆祝一个人的成功是一项快乐的工作。如果你已经吃饱喝足,你甚至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不过这一次,给韩封爵也不是什么好事。刘邦没打算立韩信为王。不仅如此,他还在韩信的使者面前大骂。这些事情想必韩信已经知道了。现在刘邦醒了,要满足韩信的要求,授予韩信王的称号,所以要正式化。按照刘邦的风格,什么都可以随便对待。比如任命韩信为将军,刘邦叫萧何叫韩信,萧何说这是任命将军,不是叫孩子。刘邦建坛祭奠。现在出现了语言上的不一致,必须让韩信知道他封齐王是有诚意的。因此,这次任务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刘邦需要张亮来肩负这一重任。

使者要想到达齐国,途中还面临艰难险阻。从荥阳到临淄,路程不远,但是荥阳以东被楚军控制。使者要想到达齐国,必须绕道河北。刘邦被困项羽,一路上不可能调拨军队护送。战争年代,危险重重,很难保证路上三五个人的安全,所以旅途本身就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位使者需要勇气、智慧和能力,张亮能够承担这一重任。

韩信打败了齐楚联军,杀死了楚国大将龙且。他在齐国站稳了脚跟,他敢称帝,说明他有这个底气。此时楚与汉军处于胶着状态,没有两线作战的能力,无法对抗韩信。最好的办法是拉拢韩信,最低标准是稳住韩信,不能让他成为楚国的敌人。楚军失去大将龙郄后,项羽非常害怕。他深知韩信的强大,也看到了韩信的分量,于是派使者吴奢前来齐国劝说、拉拢韩信,要他联合楚国抗韩,让天下自立。齐国也有一个叫蒯通的人,他劝说韩信与韩作战,自立门户。这就是刘邦要派出的使者所面临的情况。至于醒过来冷静下来的刘邦,估计项羽也不会无视韩信的存在,也会派人去游说。这是刘邦违心把皇位让给韩信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派往齐国的人,既要惊动韩信,又要说服韩信。除了张亮,没有其他人有这个地位和能力。

既然韩信代表汉王加冕为王,这个人在汉营中应该有足够的分量。当时,只有张亮有这个条件。

韩信被加冕为王。在当时的汉阵营中,只有三个人是合格的或有资格的:刘邦、萧何和张亮。没有别人了吗?不会,在战时,文官的作用没有武将那么突出,武将都是韩信的部下,显然不会。还有一点,武将是带兵打仗,就算有也出不来。剩下的三个人,刘邦,被困在战争中,无法亲自前往。小何更合适。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官职是戟医,所以没有得到重用。后来韩信去了汉王刘邦的军队,刘邦给了他一个掌管粟的校尉的官职。韩信还是觉得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打算逃跑。是萧何追了回来,力劝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在刘邦阵营中的地位,也就没有韩信在赵、齐大显身手的机会,所以人们说“成也萧何”。然而,萧何是刘国的宰相,而他此时远在汉中,所以他需要为刘保家卫国。前方军队粮草的供应,军队兵员不足的补充,刘邦完全依靠萧何。正是有了萧何的支持,刘邦的腰板才挺得直,说话才理直气壮。所以,此时的萧何是形影不离的。

只剩下张亮了。

张亮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却闻名于世。在早期抗击秦国的英雄义士中,很早就拉了一队人马,在刘闲与刘邦相遇。他交出队伍,跟着刘邦。刘邦在项羽之前的逐鹿中原、破吴关、入关中等军事行动中,其谋略都来自张亮。刘邦对张亮的计划是听他的话,按他的计划去做。鸿门宴前,张亮得到消息,项羽要杀刘邦。是张亮说服了项伯,说服了项伯,说服了自己的侄子项羽不要杀刘邦,这无异于救了刘邦一命。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在评价汉初三杰时,也把张亮放在第一位。刘邦在养大的时候,并没有像对待其他英雄一样,而是让张亮选了三万户,比萧何、曹参、樊哙的总和还多。由此可见在汉阵营中的地位。刘邦阵营里的人都知道这个情况。

派张亮给韩信册封,会让韩信觉得刘邦对他足够重视。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张亮的到来会让韩信觉得自己像刘邦。

这个人必须忠诚,不能为韩信所用。

张亮的父亲和祖父是五代汉王的宰相,他们因为秦国灭了南朝鲜而刺杀了秦始皇。秦始皇没有杀死张亮的家人。当刘邦和都在项梁建立的名下时,张亮说服项梁立韩后裔韩为高丽王,自封为高丽司徒,以示对高丽的忠诚。平定朝鲜后,张亮跟随刘邦入关,先于项羽入关。刘邦做了汉王,张亮把所有的礼物都给了项伯。项伯最终说服了自己的侄子项羽,把汉中地区让给了刘邦。在派刘邦去汉中报国时,张亮劝说刘邦烧掉通往蜀国的栈道,告诉天下人他再也不回东方了。然后告诉项羽,刘邦再也不会回来了。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南朝鲜当司徒,还是在汉营当谋士,张亮始终忠于刘邦。汉王成元年(公元前206年)被项羽杀死后,张亮一直跟随刘邦,从未离开。张亮这个人,一生没有举过旗自立,但他必须选择跟随谁,但必须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这绝不是别人能争取过来的。刘邦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会放心让张亮去。不管韩信是不是为刘邦感到惋惜,他都没有选择在齐国自立。即使他想,韩信也无法说服张亮留下来,因为韩信也知道张亮。张亮此时被刘邦封的是程信厚,他做事说话算数。这是张亮。

张亮独特而敏锐的眼光也为刘邦所看重。

韩信就是在这里被张亮加冕为王的,但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原因是韩信从没想过自立门户,把天下分成三份,事情就被撇在一边了。而对于刘邦,韩信一想登基就很生气,甚至想攻击他。后来,他派张亮去认真地授予头衔,这表明他花了一些心思。如前所述,张耳、英布和其他人被封为国王,彭越后来被封为国王。派出的使者没有留下姓名,因为无论是使命还是使者都没有这次重要。

刘邦派张亮去齐国追封韩信为王,看似平常的一件事,背后却隐藏着刘邦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