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暑期实践报告
沂蒙的红嫂大家肯定都听说过。7月24日至26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山东临沂马牧池乡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色大嫂故居。马牧池乡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这里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解放战争时期,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纪念馆所在的常山庄村,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还保持着战争年代的历史风貌。特别是随着电影《沂蒙六姐妹》和电视剧《沂蒙》等多部电视剧的播出,这个生于内室、无人知晓的偏僻小山村,已经变成了沂蒙山的好莱坞。2010起,沂南县以整个长山村为展演场地,以沂蒙红色大嫂为展演主题,整合沂蒙红色资源,开辟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影视博物馆。基地包括红嫂故居、古塔等。,熏陶着新一代人。
司机停车后,首先看到的是刻有沂蒙英雄事迹的纪念碑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他们用关心每一个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考虑到我们是在拍一部三天的纪录片,所以先在景区踩点,进行每个场景的拍摄。景区的路和房子都是战时的,有的房子牌子上有故居,而房子是关于她的故事。以明德英故居为例。当我们走进一个农家小院时,一个年轻女子一手扶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襟给伤员喂奶的铜像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这是“红嫂”明德英用奶救伤员的真实故事。明德营一个普通的沂蒙女人,1941年冬天,大批日伪军包围了沂南马牧池村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个小战士在突围中受了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搜敌离开时,小伤员因为失血过多,处于缺水休克状态。在周围没有水的情况下,正在哺乳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下了伤员。后来她和老公悉心照料了十多天,终于让它们康复归队。这一英雄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奉为楷模。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牛奶救死扶伤的真实故事写成短篇小说《红姐》,后被改编成现代京剧《红姐》,搬上京城舞台。从此,“沂蒙红姐”作为一个具有地理地标特征的名字而闻名于世。明德英作为“沂蒙红嫂”的原型,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前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看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是个好红嫂,永志不忘。”
《斗牛》《红高粱》等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激发了我们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其中蕴含的“沂蒙精神”也体现在每一个沂蒙人身上。他们工作努力,热情,真诚待人。景区的一个茅草棚下,一些爷爷奶奶每天都在唱红歌。即使天气很热,也抵挡不住他们对红歌的热爱。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围着茅草棚坐着,和爷爷奶奶一起唱经典红歌。
一座座印刷雕塑的背后,是一座座缅怀战争年代所有将军、文武英雄的人民英雄纪念馆,照片下方的种种英雄事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感谢那个时代的这样一群人,改变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到一个“军事基地”,那里有空军战斗机、坦克、雷达、高射炮等。,无疑为整个景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好地感染了我们来访队员的远大志向。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了感恩意识,培养了艰苦奋斗的品质,进一步强化了新时代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次实践活动的圆满完成,不仅弘扬了“沂蒙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也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最后,我们互相朗诵了《我爱你中国》,以感谢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可以依靠。
记者:
成都文理学院传媒学院
卢德林
2018.08.30
& 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