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及其反思
1.贸易顺差。所谓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年份的出口贸易总额大于其进口贸易总额,也称为“顺差”,是指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特定年份的对外贸易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长期保持较大的外贸顺差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容易引起与相关贸易伙伴的摩擦。比如美日双边关系市场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长期处于巨额顺差。同时,大量的外汇盈余通常会导致一国市场本币量的增加,容易造成通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贸易逆差。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份的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其出口总值,俗称“顺差”,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同样,一个政府当局应该努力避免长期贸易赤字,因为巨额赤字将导致国内资源外流和外债增加。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3.贸易差额。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在特定年份基本趋于平衡。纵观世界各国(地区)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实践,这种现象并不多。一般来说,一个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应尽量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盈余,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04271237 2009-6-12 16: 13: 49 219.235.129.*申报贸易顺差的优势:1客观上说明出口国已经成功打开。客观上,中国失业人数减少了。很明显,出口越多,赚回来的外汇(硬通货)就越多。这增强了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
贸易顺差的前提:1,守合同,2,讲信用,3,价格优势(说白了就是便宜)。
国际贸易的弊端本质上与上述有关。1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越大,其他国家的份额就越小。因为任何商品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费都是有限的。这在客观上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和反对;其他国家的失业率有所上升。因为中国出口产品便宜,会让国外同行业减产或倒闭;因为国外无法和我们竞争,自然外汇收入会减少。这样一来,其他国家的国际购买力必然会减弱。
“弊”方面,严重的话会招致国际社会的各种经济制裁。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各种商品反倾销就是一例。
最后,我举一个例子来辩证地看待贸易顺差的微妙之处:
近年来,中国的钢铁产品大量出口。这是由于中国产量大,价格相对便宜。但这一结果冲击了发达国家的钢铁生产和钢铁市场。因为这不仅阻止了他们的出口,抢占了他们的国外市场,也削弱了他们自己的钢材市场(有钢企的国家的企业也愿意进口比自己钢材便宜的中国钢材)。因此,东道国的钢铁企业萎缩了;工人失业。这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尤其是在欧美。他们的总统职位能否保住,取决于失业人数。这时候他们会警告中国,如果不减少出口量,不提高价格,就要反倾销。反倾销的结果很可怕。当一个商品被正式反倾销,就意味着国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也意味着产业投资部分或完全失败。工人也会失业(wto框架内有一个不成文的理解:各国要平等承担失业人口。一方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做法是:1利用人民币升值、提高出口税等方法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以许可的形式减少出口量,以平息对方的愤怒。只要反倾销还没开始,就有救了。这个时候虽然出口量减少了,外汇收入减少了,但至少有一部分产品可以走出去。一旦反倾销开始,根本出不来。
所以,过剩虽然是好事,但也要有个度!抢了别人的饭碗,最终也会毁了自己的。很多朋友不明白这个道理,经常会问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的出口这么便宜?
答:当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许多份额已经被占领。用廉价产品窃取国际市场份额也是商场常用的战术。
不能不出口吗?就不能在国内用吗?
回答:中国已经饱和了。如果所有出口企业不全部出口内销,至少还有三分之一会倒闭。那些失业人口真的在大谈特谈。1
AAUBB 2009-6-12 16:16:18 202.109.21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94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222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和货币供应量过大都预示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外汇储备逼近万亿美元大关,使得各界进一步聚焦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加息、升值等政策选择的争论
评选再次受到广泛关注。但显然,这些结构性问题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
为此,本报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商务部研究院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王子贤,从历史角度解析双顺差格局,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是21世纪北京圆桌论坛第93期。
15“双盈”15整改建议
余永定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盲目追求经常账户盈余;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应转化为相应的贸易逆差。
15的“双顺差”是独一无二的。
“双顺差”通常是指贸易顺差和资本账户顺差并存。严格来说,“双顺差”应该是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顺差和金融账户顺差。
外资流入主要采取借款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两种方式,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弥补国内资源(储蓄)的不足。许多人认为,吸引外资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这个观点作为一个一般命题,严格来说是不正确的。
引进外资不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条件。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可以买的,买不到的技术是引进FDI得不到的。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说引进外资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条件。第一,不引进外资(借款或引进FDI)无法解决外汇短缺问题,因此无法购买国外设备和其他产品。但这种情况仍然属于如何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二:FDI(外国投资者拥有所有权)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销售网络。但是,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特定的时期和领域。事实上,日本和韩国并不依靠引进FDI来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发展中经济体必须使用通过借款或外国直接投资获得的外汇来购买外国资本货物、技术、管理和支付其他费用。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所指出的:“吸引国必须将资本流入转化为经常账户赤字”。换句话说,资本账户下每有一笔流入,经常账户下就应该有一笔流出(经常账户赤字)。否则,就没有利用外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借款还是引进FDI,最终都不应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
一个国家经常项目逆差的存在,意味着国外资源的流入或国外储蓄的利用。国外资源之所以会流入,是因为国外投资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有信心,愿意把资源借给这个国家,从而实现它的储蓄意愿。由于外国资本的持续流入,发展中经济体能够长期保持经常账户赤字。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维持经常账户赤字的时间过长,外债余额占GDP的比例过高,外国投资者对该国的还本付息和分红能力失去信心,外资就会停止流入甚至撤出,外汇储备就会枯竭,就会发生国际收支危机。
国会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双盈余”?最常见的情况是,国际收支危机发生后,危机国必须设法增加外汇储备,以恢复国际金融市场对该国的信心。因此,该国必须实施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使其货币贬值,以缩小投资储蓄差距,将贸易逆差转为顺差,并积极吸收外国投资。这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很多国家出现“双顺差”的原因。当危机后遗症消失,外汇储备达到足够高的水平,“双顺差”的局面也会改变。在非危机时期,“双顺差”往往是短期的,与宏观经济波动有关。和中国一样,连续15年基本保持“双顺差”,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双顺差”,这大概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双顺差”得不偿失。
衡量一个国家是资本出口国还是进口国的标准是其经常账户的余额。如果一个国家有经常账户盈余,它就是资本净输出国;相反,它是资本的净进口国。在经常项目收支中,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项目是顺差,外资的流入实际上是该国自己融资,其净资本投入为零。此时,资本账户盈余等于增加的外汇储备(美国国债等外国资产)。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内资本的输出。因此,只要经常项目处于平衡状态,无论资本项目下引入多少外资,这些外资都是通过增加外汇储备再次流出的。
目前,中国不仅有大量的资本账户盈余,也有大量的经常账户盈余。经常项目出现顺差的事实说明,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三大FDI进口国,但并没有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而是大量输出资源。这些资源被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用来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增加是中国用股权置换美国债权,用经常项目顺差购买美国债权的结果。
在保持资本账户盈余的同时保持经常账户盈余的福利含义是什么?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登布什所指出的,“对于一个贫穷的国家来说,用资源而不是国内投资来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当然是不理智的。”因为通常可以认识到国内投资的利润率高于美国国债,发展中国家维持经常账户盈余会导致国民福利的减少。在发展中国家不仅实现了经常账户盈余,而且引进了FDI的情况下,对国民福利变化的分析就更加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除非外资所有权与技术引进密不可分,否则与FDI成功转化为相应的贸易逆差的情况相比,FDI未能转化为相应的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将导致国民福利的减少。总之,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正常情况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不应追求经常账户盈余;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将资本流入转化为相应的经常账户赤字(贸易赤字)。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理论上,收入存在一个最优值,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国民福利的减少。
“双顺差”的成因
既然“双顺差”不是理想的国际收支格局,为什么中国在过去的15年里一直保持这样的格局,而且越来越差?
中国自1990(1993除外)以来的经常项目顺差可归因于以下几点。第一,储蓄率太高。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储蓄-投资=经常账户盈余。2005年,中国的投资率高达48.6%,但储蓄率更高。因此,2005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达到GDP的6%以上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至少不能排除另外两种可能性:经常账户盈余造成了中国的储蓄缺口,而不是相反;储蓄-投资缺口和经常账户盈余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如低估的汇率。
第二,国内外经济的周期性变化。2005年,尤其是200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相对疲软,进口增速受到影响,因此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06年中国经济火热。与2005年相比,中国的贸易顺差应该不会大幅增加。
第三,中国的出口激励政策。
第四,出口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在旧的国际分工(如雁行模式)下,比较优势决定了各国的贸易结构。但是,这种分工中的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有贸易逆差或顺差。事实上,大多数参与这种分工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贸易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在当前国际生产网络的增值链中,由于中国所处的特定位置,不考虑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不考虑宏观经济周期,由加工组装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决定的加工贸易必然会创造贸易顺差。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6543.8+002亿美元,出口加工贸易顺差6543.8+04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一般贸易有38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加工贸易中,外资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推断,由于鼓励出口政策的长期实施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快速发展不谋而合,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外资和出口加工贸易为主、风险极大的国际贸易格局。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原因来看,我国1990以来的贸易顺差,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幅增加,既有短期的周期性原因,也有长期的结构性原因。要实现经常项目的基本平衡,需要综合治理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长期以来基本保持资本项目顺差,多年的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FDI)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原因。从外国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利润和盈利前景自然是首要原因。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既然中国的储蓄率高于投资率,而且既不缺乏资本也不缺乏外汇,为什么中国吸引了如此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首先,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不发达状态。尽管总体而言,中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但许多潜在投资者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同时,由于中国优惠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建立合资企业相对容易。一些企业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是为了获得资金。获得外汇后,他们会卖给央行,用人民币购买国内的设备和其他产品。因此,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没有转化为贸易逆差,而是转化为外汇储备的增加。第二,即使国内资金可以获得,由于资本管制,中国投资者也很难获得所需的外汇。因此,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第三,制度安排导致的决策短视。外国直接投资是吸引外国投资最昂贵的方式。由于存在风险,没有高风险溢价,外国投资者不会进入中国。但对于四年任期的地方官员和很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国企老总来说,FDI是“免费的午餐”,FDI的利润汇出是以后的事情,与他们无关。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在其任期内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是最明显的好处。第四,外资金额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很多地方的吸引外资指标要层层分解,直到县乡一级。在中央政府已经过分优惠的FDI政策基础上,很多地方政府层层加价。如固定收入、负地租、征地开发区、高标准基础设施等等,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侵害劳动者权益都可以忽略不计。第五,资本外逃回流。在整个1990年代期间,中国的国际收支存在着大量的错漏。长期以来,本港一直是中国大陆外来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而维尔京群岛则是第二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2005年,来自维尔京群岛的资本占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19%。众所周知,很多来自这两个地方的FDI都是旨在获得优惠待遇或漂白的外逃资本。第六,引入股权资本,以引入战略竞争对手。目前,中国吸引外资的目的已经从过去所说的两个目标——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转变为三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是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体制改革。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鼓励并购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引进数百亿美元。未来,通过收购和兼并流入的资金可能会继续增加。在中国外汇储备即将超过1万亿美元的情况下,以卖股的方式推进国企改革,从国家的角度做成本收益分析。例如,无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多么合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将徐工这样的领先企业以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海外投资者显然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