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历史名称是什么?

鄂伦春自治旗的疆域最早见于历史记载是在东湖这个地方。公元前209年,匈奴打败东胡,占领其地。

汉朝时,拓跋鲜卑就住在那里。从后魏到隋唐,是史威帝。辽属师管辖,东北路,上京路。金是普和鲁管辖的土地。

元属辽阳省陕北辽东道管辖。明朝在努尔干的指挥下。

清太祖(1616 ~ 1626)至天聪(1627 ~ 1636)在位期间,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的索伦部(清初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旗的总称)

顺治年间(1644 ~ 161),居住在黑龙江北岸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迁移到黑龙江南岸,鄂伦春族大部分迁移到大兴安岭东坡嫩江两岸的原始森林中游。它直接隶属于清政府的中央范丽院。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设立黑龙江将军,鄂伦春族归黑龙江将军管辖。

光绪八年(1882),在大兴安岭上太平湾(五路之地)设立兴安城总客衙门,设副都,主管总司。并成立了鄂伦春族副总经理、副领队、小七学校等一批官员。

辛亥革命后(1911),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统治下,统治鄂伦春族的鲁左组织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只是取消了八旗组织,将原来的库马尔路、比拉勒路、阿里路、多布库尔路划归黑龙江省监察厅旗务科管辖。沱河路仍属呼伦贝尔副市政府管辖。

九一八事变1931。日本侵略者在1932年占领了中国东北。同年3月,在伪新靖(今长春市)成立伪满洲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成立兴安东支管辖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成立兴安北支管辖大兴安岭以西地区。6月27日,鄂伦春旗在原沱河一带成立,巴彦镇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赫尔成立,辖鄂伦春自治旗大部分地区。1年8月,升沟任鄂伦春旗旗长,卓仁托布任巴彦旗旗长。由于鄂伦春旗没有常住居民,无法行使行政权,伪满洲国于7月1933+02日废除鄂伦春旗。

1934,兴安东省、兴安北省改为兴安东省、兴安北省。巴彦淖尔旗隶属兴安盟东省,下辖鄂伦春自治旗的布库尔努图克和干奎努图克。兴安北省管辖沱河路鄂伦春族的行政事务。

1937以后,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行政权力由日本特务机关直接控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呼伦贝尔地区上层于19年10月8日在海拉尔成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

1946年3月,更名为呼伦贝尔临时地方自治政府,并以政府主席额尔钦巴图的名义,任命新的沱河路王为鄂伦春自治旗旗长,主管原沱河路地方行政事务。但由于鄂伦春族猎人居住分散,未能行使行政权。

公元1946年,公元65438+10月,文娜牧仁省在原兴安东省成立。6月7日,更名为文娜牧仁盟,莫力达瓦旗、巴彦旗归文娜牧仁盟管辖。1948年7月,诺敏努图克在小二沟地区成立,隶属莫力达瓦旗。

1948年初,中国* * *生产党召集干河、古里河、多布库尔河、奎勒河的鄂伦春族猎人,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鄂伦春族努图克,驻地朝阳,隶属巴彦淖尔旗。

1949年4月,纳温牧仁盟与呼伦贝尔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温牧仁盟(以下简称胡娜盟),同时巴彦淖尔旗与莫力达瓦旗合并,称莫力达瓦旗,诺敏、鄂伦春努图克隶属莫力达瓦旗。

1950年,鄂伦春族努图克改名为干奎努图克。同年,托扎敏努图克在原托河路地区成立,属西贵图旗。

1951年4月7日,鄂伦春旗成立。

5月31952,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更名为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隶属胡娜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面全国少数民族自治旗。

65438年至0954年,兴安盟并入胡娜盟,称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归呼伦贝尔盟管辖。

1958末,旗由小二沟移至阿里河。

8月1969,1,鄂伦春自治旗划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管辖。

7月1979,1,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