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舟1到神舟13,中国航天技术有哪些飞跃?

神舟一号(1999)

这艘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任务,也是神舟飞船的首次发射。

1999 165438+10月20日凌晨6时,由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从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

飞船入轨后,测控中心和海洋调查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控制,还首次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姿态控制系统进行了测试。飞船按预定程序在轨运行14圈后,通过摆动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然后,飞船建立返回姿态,刹车发动机点火,飞船开始执行返回程序。

165438+10月21凌晨3点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主着陆场着陆,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二号(2001)

神舟二号也是一艘无人试验船,是中国第一艘全尺寸无人空间试验船,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三部分组成。

飞船飞行过程中,各种测试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行试验数据。此时,飞船上还首次开展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实验。

神舟三号(2002年)

神舟三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三艘无人试验飞船,也是神舟系列第二艘全尺寸无人飞船。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载人功能。除了没有宇航员在船上,它的测试技术状态和设计将与载人状态保持一致。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生理模拟规格的假人航天员,可以模拟人体代谢、生理信号,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此外,神舟三号还搭载了多项实验装置和植物种子。宇宙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

神舟四号(2002年)

神舟四号是中国第三艘原型无人飞船。除了没有航天员,它的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一模一样。航天器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部分组成。

神舟四号飞船是在前三艘飞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完全按照载人航天的安全要求设计制造的。飞船返回舱增加了两个座位,坐的是两个模拟宇航员。航天员工作、生活、医疗都需要,包括睡袋、压力服、太空食品,以及着陆后万一发生意外所需的各种救生物品。规格和某些人一模一样,大大提高了任务意外的应变能力。

神舟四号任务是历次无人飞行试验中技术要求最高、试验系统最全、难度最大、考核最全面的一次,为按计划执行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奠定了基础。

神舟五号(2003年)

神舟五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

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6月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2003年6月6日6时23分着陆。它的成功发射和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神舟六号(2005年)

神六和神五在外形上没有区别,依然是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神舟六号于2005年6月10日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它是我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由两名宇航员组成,费和聂海胜。与神舟五号相比,飞船增加了40多件设备和6件软件,使设备数量达到600多件,软件82件,元器件65438+万件,在四个方面进行了110的技术改进。

神舟七号(2008年)

这也是该系列运载宇航员的第三艘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 00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神舟七号搭载了三名航天员,分别是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在轨期间,翟志刚外出工作,刘伯明辅助轨道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神舟八号(2011年)

神舟八号是一架准备与中国空间站对接的无人靶机。于2011 1上午由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发射。

此前,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神舟八号发射后,于6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11,形成一个小型“空间实验室”。时隔12天,它离开天宫一号,与其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最后,它再次离开天宫一号,返回舱返回地球。

神舟九号(2012)

载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九号是中国第四艘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2012 6月16日,神舟九号从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分别于6月18日和6月24日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生活了10多天,然后飞船于10: 03年6月29日发射。

神舟十号(2013)

神舟十号是中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 *搭载3名航天员分别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对接成功后,三名航天员(两男一女:聂海胜,男,指令长;张,男,司令员助理;王亚平,女)入驻天宫一号..

此次任务是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最后一次对接任务。航天器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神舟十号于北京时间6月20日113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沈剑”成功发射。

随着发射和返回,神舟十号* * *在轨飞行约15天,其中在天宫一号停留12天。它的返回舱于当地时间6月26日2013着陆。

在这次任务中,从天宫一号开始对中国的中小学生进行视频通信授课,这次授课由王亚平主讲。讲座内容包括失重状态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质量和重量、牛顿定律等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宇航员与地面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互动。

神州XI (2016)

神舟XI号是中国第六次载人航天任务。它载着两名宇航员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对接成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进行空间实验。这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首次载人任务。飞船于16年10月07: 00成功发射,10月1116返回,在轨停留一个月。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后,进行了一系列空间实验。10年10月20日起,两名航天员在太空平台上进行失重保护练习,自己种下生菜种子。未来,他们将在太空中完成植物种植的全过程。

神舟十二号(2021)

神舟十二号是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十二次任务。6月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将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天宫空间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阶段。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共有14个子系统。轨道舱装有航天员在轨生命保障设备、交会对接传感器等设备;返回舱是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室,是飞船的“大脑”;推进舱配有推进系统、电源等。,可以为飞船提供动力系统,并在飞行过程中调整姿态轨道。

神舟十三号(2021)

神舟十三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十三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十一次飞行任务和第八次载人飞行任务。于2021、10、16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

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3名航天员驻留6个月,创下了中国航天员在轨连续飞行时间的新纪录。

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模块换位等多项科技实验,还在任务间隙开展了两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和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我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