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的历史

哭嫁的习俗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给了燕国做皇后。她的母亲,皇后赵,在她离开时,抱着她的脚跟,哭着说,希望她永远不要回来。这大概就是哭嫁这种由来已久的习俗了。

这种习俗直到清朝末年仍盛行于四川农村。上世纪80年代末,川北山区仍有哭嫁的习俗。

据老人们说,在早期,没有一家人结了婚却不哭的。如果有一个女孩嫁出去却不哭,也会被邻居视为没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一个出嫁的姑娘因为不哭被母亲打了一顿。当然,这位母亲也算是一位领导级的导演。

老故事里有个轿子上门,父亲逼着我哭《风中诅咒媒体之歌》。可见《哭嫁》中有歌词也有表演,原本是用来渲染气氛,用悲伤衬托快乐的;但是因为婚姻是包办的,所以真的会有很多人哭着骂着。

我十几岁的时候,住在抗日战争后期的县城郊区,氛围比较开放。哭嫁之风不再流行,但老人们还在谈论。但实际上我只看过一次。邻居说,老祖母坚持古老的仪式和习俗,但年轻一代无法抗拒。哭的方式是,从婚礼前一个月的第一天,黄昏的时候,女孩抱怨哭了一个小时左右,声音呜呜。十天后,她的母亲也哭了。十天后,她的祖母也哭了。这个家里没有阿姨和姐姐,人们说如果

如果有,也要加入哭的行列。

川西哭嫁叫坐堂。清代嵇道士在《轩坐堂论》中写道:各省婚俗不同。但是,各省大同小异。男先娶女的诗叫‘妆催’;新娘家弦讴歌女儿,叫‘坐在教室里’。那些坐在堂上的,女的要在婚礼前高兴几个晚上,姑舅给祖宗买酒,说吉祥话,以为是赞美美女,女的则宣示自己的意图来回答。女人身边女生多,所以跟风的也有学问。他的词比较俗,但有一种悲韵,有一种苍劲的风格,如古歌民谣。洛江名符蔡,微服视察乡村,有一天去某地,一个女人回来,众女都用祭文称赞她,女人也意味深长地回答。突然风把一句话吹进我的耳朵,说‘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会离开妈妈’。字字转,韵脚悲。谁是天籁之音?又不是傻子的老婆!云韵。纪道人姓周明基唐,成都人。嵇道长记得清清楚楚,可惜只记得一句哭嫁,难窥全豹。好在旧时代有一种“训女哭嫁”,显而易见。这本小书的内容包括:少女哭,母亲教育女儿,大嫂哭,父母哭,哥哥哭,屋里轿子哭,叔叔哭,哥哥哭,爷爷奶奶哭,叔叔哭,香香哭等。剪辑有点乱。诗的十五国风没删的时候就差不多了!几段实录如下。

在闺房里哭泣

母亲在后院听着鸟鸣,在房间里听着女儿的声音。

我妈是苦藤,她爬上苦藤抱怨。

妈妈的委屈一直很苦,女儿的委屈已经生根发芽。

............

叶子青橙花开,鸟开我开。

新铜锅盛水,新剪刀两面蓝。

我不说话我就说话,我不说话我就说话。

当门是木莲树,莲树挂卷轴。

我背完了一段经文,我妈没来说话。

多亏我妈睡的安稳,我爸妈的眼泪贵如金。

为父母哭泣

月弯花塘,女儿开始叫爸妈。

父母没有希望抚养他们的孩子,比如在柯南的梦想。

如果把孩子养得一尺五寸,干了会很湿很苦。

............

浪费心血,也浪费父母的痛苦。

哭哥哥

黑漆茶盘乌木,大姐离小弟远点。

一直呆到你妹吃了你的饭,一直呆到你妹穿了你的衣服。

哥哥当家谋生,娶了妹妹买了个地方。

上买齐铜川房子,下买齐遂宁乡。

............

这本书记录的是川北的歌词,而我之前看到的是川南,嵇道长记得的是川西和川东,大概不会有太大区别。可惜书里虽然有只抱怨媒人没良心的话,却没有诅咒媒人的名单,大概是因为媒人太尴尬了吧!

其实诅咒媒体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叛逆的歌词。在旧社会,妇女没有婚姻自由。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他们平时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几乎说不出一句话,全受媒人和父母的摆布。所以,上轿子前的媒体谩骂,是一个难得的发泄机会。这早已反映在艺术中,如歌剧和民间说唱。

以前川剧柳荫比英台骂媒体差10%。瀛台以激烈的言辞和表情斥责媒人,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坚强的性格和反封建的精神。她骂:一提媒人我就更讨厌她了,我胡说八道.....只愿你家火化,乡下水推沙。不过,这部剧现在已经被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出的川剧《柳荫记》也有此优惠。它由陈淑芳扮演祝英台,获得了一等奖。现在城里人大概都觉得媒人不用骂,但在偏远地区,媒人似乎还在肆虐。但是,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就怕你不骂;你不骂他,他的霉也脱不了。这也是风俗中的一种幽默!

在三峡人民中,尤其是巴人(土家族)中,哭嫁无疑是最有特色的婚礼仪式。

新娘从婚前半个月开始哭,直到上了轿子。哭嫁习俗与古代婚姻制度有关。过去土家族有几个不合理的婚俗,比如“姑母的女儿都要嫁给姑父的儿子”,叫“正骨”;第二,不管是哪个女人,只要男方看中了,在她家门口买一串鞭炮就是订婚,女方没人能反对。如果一个女的同时被几个男的看到,举行拍摄订婚仪式,男方有时甚至会击倒婚敌赢得婚姻,当然也危害了女方的安全;三是抢亲戚;第四,过去的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体之言”。女方不理解男方及其家人,对未来生活充满担忧。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性的婚姻通常是不幸福的,所以哭是必然的。

哭嫁的过程是从待嫁的姑娘一个人哭开始的。婚礼前一天晚上,女孩的情人女友和三个亲戚六个姐妹聚在一起,围坐在一个房间里,依次哭泣。哭嫁叙事的内容逐渐演变成具有一定调式和节奏的曲调,成为“哭嫁歌”。而且土家族还把会不会唱婚嫁歌作为衡量女性聪明和德行的标志。新娘不仅要给家里的每一个亲人唱一首歌,遇到陌生人也要唱,什么都要唱。

婚礼歌曲的内容一般是讲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痛,或者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等等。

一首告别母亲的歌里唱道,“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你要给你的女儿做嫁妆,十天要赶三个,一月要赶九个。路变槽,小路跑毛。”鸡刚开口,妈妈就走在路上;麻雀进了森林,母亲走了一半。2喜鹊掉进窝里,妈妈在路上碰到了。红绿绿都是几个大的量,而且联合得多。天啊,我妈,韭菜开九叶,我妈怀了我十个月。十月怀胎,苦不堪言。10月1日,我临产的时候,我妈分身乏术,嘴里咬着指甲,脚踩着地。当我醒来看着自己的身体,我很难过。娘的好处有几千万,十天半月也数不过来。"

再比如重庆江北区三圣乡流传的一首哭嫁歌:“我这么短命,心碎迷茫!”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是在你的奶根脚下长大的,我为了父母而努力。千恩万谢,万滴甘露未酬。我明天将离开你。我不知道他是什么家庭。我可以向谁表达我内心的话?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宁愿侍奉我的父母,也不愿嫁给他们。"

哭嫁歌朴实自然,感情悠长,三峡特色明显,也是三峡淳朴民风的一种表现。比如一首哭嫁歌告别哥哥嫂嫂,唱道:“哥哥嫂嫂,一个柑橘十二瓣,哥哥姐姐要散了;一根竹子有十二个节,逢年过节要接;一个鸡蛋不变黄,你妹的命长;一个有三个铁环的水缸,你和我姐不熟。"

除了待嫁姑娘的哭声,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也唱了回来。我妈唱的一首歌:“大人要结婚,我妈跟我说几句话:第一,要孝顺公公婆婆;第二,要尊重丈夫;第三,嫂子要更和谐;第四,要小心,茶饭要均匀,蜡烛要小心,煮饭要干净;第五,早起,堂前扫地,贵客到家,包烟递茶;第六,一定要学会切,以免不方便求助。不要太贪玩,以后要靠它。”歌词是母亲在女儿离开前的点点滴滴的叮嘱和指示。

还有一首歌是朋友唱回来的:“姐姐,姐姐,摘个石榴,平分。开石榴十二格,每隔三四次。”

哭嫁之风在大部分地方已经消失,只有在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才能看到,比如重庆的黔江、石柱、秀山,湖北的巴东、长阳。

在粤西,演唱者是一个农家女,母亲、嫂子、姐妹们一起唱或答、唱。已婚女人哭着唱着,倾诉着对父母亲人的依依不舍。

粤西信宜嫁哭,过去主要流行于新图一带,在粤西已流传千余年。哭嫁歌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地方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文化景观;是待嫁新娘与女性亲友合唱的抒情歌曲。哭嫁歌的语言精炼简单。一般五句七句结构多,押韵流畅,通俗活泼,易于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