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关于玛瑙的传说?
玛瑙是一种形状不定的宝石,通常有红、黑、黄、绿、蓝、紫、灰等多种颜色。,通常具有不同颜色的分层和圆形条纹带,类似于树木年轮。
蓝色、紫色、绿色的玛瑙比较高档、稀有,也称为“玉髓”。玛瑙是水晶的床,很多水晶都生长在玛瑙矿石上,玛瑙矿石也是一种类似水晶的古老宝石。
传说拥有玛瑙可以强化爱情,调节自己和爱人之间的感情。这个说法来自于中国北方天丝玛瑙的产地传说:
相传辽宁阜新蒙古族宝珠营子有一位年轻女子叫于梅,美丽、善良、聪明、勤劳。她与丈夫田龙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厚。没想到,偏执固执的天母看她不爽,百般挑剔,还威胁田龙要和她离婚。
田龙被她的母亲逼着,但她不得不说服于梅离开她的家人一段时间,然后试图在未来带她回家。分手时,他们发誓永远不失去对方。田龙发誓以后再来接他。谁知于梅回到娘家后,阿谀奉承的哥哥强迫她与这位官员的儿子再婚,并在同一天举行婚礼。
田龙急忙去把于梅带走,但当他赶到于梅家时,于梅已经在轿子前面跳进了宽阔的河中。天龙难过得跳了起来。两人都是殉情而死,尸体沉入河中深处。河里的水草围绕着他们,被他们不灭的爱所感动,包裹着他们的身体,聚集着天地的精华。
千百年后,它们的身体与水生植物融为一体,变成了极其坚硬的水生玛瑙石,晶莹剔透,景观独特如天然绿丝带,如梦如幻。
后来河水干涸了,才发现了这种玉。为了纪念他们坚定的爱情,它被命名为“天丝玛瑙”,寓意着它会像天上的丝带一样缠绕一生,不离不弃。
玛瑙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宝石材料之一。玛瑙因其美丽的条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装饰。在中国古代,玛瑙珠串很常见,大多是项链。
比如,在南京北阴杨营等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玛瑙杯和玛瑙珠。在大量玛瑙珠中,有一颗是为辟邪制作的,长1.7厘米。
此外,在甘肃永靖大和庄齐家文化遗址、山东莒南大店春秋墓、江苏南京香山靳东墓中也发现了玛瑙珠。
中国的玛瑙产地也分布很广,几乎各省都有。著名产地有:云南、黑龙江、辽宁、河北、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份。
如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东周墓发现两件春秋时期的玛瑙。这块玛瑙呈乳白色,半透明。两件形状相同,长8.5厘米,宽1.5厘米。细长如龙。头伸出一角。弯曲的身体有一个尖尖的尾巴,身体中间钻了一个洞,用来穿。
与这两件器质地、形状相同的玛瑙纹由六组组成,串法又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由环纹组成,与山西太原金胜村金清赵墓发现的类似。它们都是成对的,位于骨骼、腿、脚,或者脚下的棺材之间。
所以推测这种饰品可能是提环下的双排,但和戒指搭配的时候好像没有定制数量和连接方式。因此判断这两件玛瑙是春秋晚期的器物。
陕西省宝鸡市南郊易门村有两座古墓,发现了一些玛瑙。玛瑙串饰品一套,由108玛瑙和两块翡翠组成,叠放在一起,佩戴物腐朽。原弦饰不完全清楚。玛瑙有竹节形管、腰鼓形管、珠形管、圆顶形筒等。
大部分是深红色,少数是浅红色。表面抛光,色泽自然,晶莹剔透,个别透明或半透明。
其中,一颗暗红色的玛瑙呈圆形平底,顶部呈圆锥形。四条白色光线从顶点处涂上,每条都有一个小白点,白色的色素颗粒很细。两块小玉和玛瑙在一堆,圆圆的,白白的,有些瑕疵。上面有洞,还饰有钩状的变异动物面纹,羽状细纹等等。
战国时期,发现了珍贵的玛瑙贝壳,其中有两件直径分别为9.5厘米和6厘米。它们呈环状,质地光亮,加工规则,打磨光滑。圆环表面有倒角,边缘平而薄,靠近孔处较厚。环的内外边缘通过倒角研磨。
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玛瑙的记载。在汉代以前的史书中,玛瑙也被称为“琼玉”或“赤玉”。广雅有“玛瑙石次于玉”、“玉为第一玉”之说。
比如江苏海州双龙汉墓发现的玛瑙剑,长7厘米,宽2.4厘米。玛瑙呈半透明状,将天然的红色纹理巧妙地雕刻成物体表面凸起的土丘,做工精致,色彩斑斓。
在河南洛阳也发现了一个汉代的玛瑙球。球径3.3厘米,颜色为茶红色,玻璃有光泽,表面老化,有“熟猪肝”般的风化纹理。从年代、浸泡、皮壳、做工来看,应该是汉代的。
羽杯从战国到汉代一直是一种饮用器具。陕西发现的汉代玛瑙羽杯,上面有云螭龙纹,是汉代中期最典型的装饰。它象征着神话中的动物在天宫中玩耍和娱乐的场景。
魏文帝曹丕《玛瑙乐福》诗说:“玛瑙,玉属,出西域,文理交织,似玛瑙,故其人以之命名。”既然玛瑙不是从马嘴里吐出来的,那它是怎么形成的呢?王进贾《拾遗笔记》?高辛给出了一个离奇的答案:
“说:玛瑙,字是邪灵之血,凝聚成这东西。以前的黄帝,除了蚩尤和四面八方的猛人,还有各种妖魔和符咒,把山谷灌得鲜血淋漓,聚骨如岳。若干年后,血块如石,白骨如灰,霜流成泉。”
又曰:“丹丘之田,满是鬼血,若化为丹石,则玛瑙也。”黄帝时代所谓“玛瑙,是鬼血幻化而成”的记载,给玛瑙增添了一种奇异的色彩。
唐代文学家陈藏琦写《本草笔记》说:“红烂,状如玛瑙。”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宝石像马的大脑,所以有些胡人说玛瑙是从马的嘴里吐出来的。如《本草》记载:“胡人说马吐。”
玛瑙这个词可能来源于佛经。《莲花经》中记载:“色如马脑,故名之。”梵文真名“阿斯玛嘉博”的意思是“玛瑙”。可见,佛教传入中国后,琼玉或赤琼在中国改名为“玛瑙”。
玛瑙是佛教七宝之一。自古以来被用作驱魔符和护身符,象征友好的爱和希望,有助于消除压力、疲劳和浑浊。
《般若经》提到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运河、玛瑙。
除玉髓外,有时在构成玛瑙的精细矿物中还会发现少量蛋白石或隐晶质粒状应时。严格来说没有花纹特征,所以不能叫玛瑙,叫玉髓。
纯玛瑙为白色,因含有其他金属而呈现灰、棕、红、蓝、绿、翠、粉、绿、黑等颜色,有时几种颜色混合或交替出现。玛瑙块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有玻璃状至蜡状光泽。
中国北方有一个关于红玛瑙的悲伤传说: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条著名的河流,那就是黑龙江。河水宽而平,像一面大镜子,岸边耀眼的玛瑙石像镶在镜框里的宝石,随着水波闪闪发光。真的很漂亮!
传说很久以前,在玛瑙石最多的岸边,有一个达斡尔族的城寨,名叫托尔加。城中村的领导叫多音查布。他有一个儿子Amory,10岁,有一双神奇的大眼睛。
据说这个孩子有很多奇怪的东西。他从出生就知道各种鸟兽,在河的最深处还能看到鲤鱼。当他刚刚能够走路时,他可以和大人一起去打猎和钓鱼。
在一个金秋时节,邻部落的首领巴尔达依莱邀请多音查布的首领带领全村人聚餐。
临走时,多音查布把阿莫里叫到身边说:“阿莫里,你留在这里。城堡里有你,大家都会放心的。”
阿莫里像一只小鹿,跳跃奔跑,在沙滩上捡最亮最圆的玛瑙石。捡起来,捡起来,阿莫里明亮的大眼睛突然被一道金光闪过,他立刻奔向那道金光。
阿莫里来到水边,一个鱼跃潜到了水底。过了一会儿,阿莫里拿出一块比金子还亮,比天鹅蛋还圆的玛瑙石。
阿莫里拿着金玛瑙一边玩一边拍照,不停地跳。太阳落山了,他又累又困,躺在比毯子还软,比羊毛床垫还暖的草地上,甜甜地睡着了。金色的玛瑙躺在他的胸前,散发着迷人的金光。
突然,一片乌云袭来。几艘帆船从岬角后面悄悄出现。这时,阿莫里醒了。他吓了一跳:这些人是谁?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蓬乱的胡子,都拿着一件家具,手里拿着一根铁管...于是阿莫机械地沿袭了达斡尔族的古老习俗,热情地说:“尊贵的客人,你是哪里人?”这群人中,一个穿着长袍的大胡子说:“我们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君主,伟大的沙皇陛下的忠诚臣民。是为了保护你。”“保护?哈哈……”阿莫里开心地笑了。笑过之后,他说:“谢谢沙皇的好意。告诉他,我们达斡尔人从来不需要外人的保护!”
“胡子”贪婪地看着阿莫里手里的金色玛瑙,眨着眼睛说:“我们交换吧,我们也有自己的宝贝,看!”他让他的人打开舱门。
阿莫里用眼睛一扫,果然不是什么宝贝。那显然是一些涂有野猪血的瓦砾。阿莫里只是摇摇头,没有说话。“胡子”说:“小王子,你想让我摸摸你的宝石吗?”阿莫里想,既然他想摸摸它,但又不想把它拿走,不妨让他摸摸。什么
是他把玛瑙交给了比尔德。“大胡子”用颤抖的手接过玛瑙,连看都没看就放进了怀里。阿莫里很生气,他撞到了比尔德。“胡子”突然被卷了一个筋斗,金色的玛瑙从他身上掉了下来。阿莫里赶紧捡起来,跑向远处祖先留下的烽火台。“抓住他!掐死他!”随着胡子的吼叫,强盗们向他扑了过去。阿莫里跑到烽火台前,迅速解下弓,嗖的一声,向远处射出一支呼啸的箭。这时,强盗们已经包围了烽火台...
多音查布在巴尔达举行的宴会上兴高采烈地喝酒。突然,一支呼啸的箭落在多音查布和巴尔达面前的一张大兽皮上。人们立刻把送到嘴边的酒碗和举到嘴边的肉放在一边:家里一定出事了。
在多音查布的带领下,几十匹快马奔向了托尔加城寨。但是已经太晚了。人们看到烽火台升起烟和火。在火光的映照下,有人在拉牛赶羊,有人从仓库里拎着一捆捆的貂皮...
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劫匪留下了几具尸体,并活着逃上了船。
人们到处寻找阿莫里,但直到夜幕降临,火熄灭,阿莫里仍然不见踪影。多音查布和全寨人没有放弃,他们继续寻找。
寻寻觅觅,突然,倒塌的烽火台上,发出了一道红光,红光越来越亮,把整条河、城中村、天空都染红了。人们立即赶到烽火台,在一堆如玉的骨头上发现了一块沾满鲜血的玛瑙。
多音差布拿起沾了血的玛瑙,流着泪说:“如果这上面的血是我儿子的,一定会和我的血溶在一起。”他一边说,一边咬着手指,把血滴在玛瑙上。血花迅速扩散,与原血融为一体。
捧着玛瑙,多音差布恨恨地说:“如果你有我儿子的灵魂,你就一定能照出人皮之妖。”
话音刚落,只见玛瑙中映出一棵树,一个小小的魔影正躲在树后。多因查布立即带领他的人来到一棵大树下。当猎人向茂密的树叶射箭时,一个满脸脏兮兮的人从树上掉了下来。原来是土匪头子。
多音差布立即拔剑刺杀。在他的胃肠道里还发现了许多人的头发和牙齿...达斡尔人在用阿莫利的鲜血染成红色的玛瑙石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那些恶魔,因此得名红玛瑙。最著名的玛瑙器皿是唐代在陕西Xi南郊何家村地窖中发现的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直径5.9厘米。
用玛瑙包裹橙黄配以乳白色酱料制成,上口近圆,下口呈兽头状。这种动物的头是圆的,盯着前方,好像在寻找和窥探什么。动物的头上有两个弯曲的羚羊角,但它的脸看起来像牛,但看起来安详优雅,没有一点做作的感觉。
兽首的吻部有一根类似笼口的金毛,可以脱落,里面有水流,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这款杯子精工细作,具有玻璃光泽和闪闪发光的美感。
这个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彩色丝包玛瑙雕刻而成,逼真生动。兽口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实上,这是酒杯的塞子。拔掉塞子,酒就可以从这里流出来了。
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与杯体相连,杯口边缘下方适当点缀两条圆形凸弦,线条流畅自然。
这种酒杯的材质稀有珍贵,工匠们巧妙地利用材质的自然纹理和形状进行雕琢。它是唐代唯一精美的彩雕,选材、设计和工艺都非常完美。它是唐代最精美的玉器,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玛瑙按其条纹的粗细和形状,有许多品种。有“缟玛瑙”条纹的称为“缟玛瑙”,有红色条纹的最为珍贵,称为“红缟玛瑙”。
此外,还有条带状玛瑙、城玛瑙、谭玛瑙、苔玛瑙、大红玛瑙、合子玛瑙、酱色斑玛瑙、柏玛瑙、弯玛瑙、水胆玛瑙等品种。
在没有纹路和花纹的“玉髓”中,也有很多玉石原料。根据颜色不同,有红玉髓、绿玉髓、绿玉髓、血玉髓、碧玉。
比如明代的玛瑙单耳杯,高6.8厘米,直径9厘米。杯子由玛瑙制成,灰色玛瑙中带有黄褐色斑纹。器皿呈不规则圆形,一面雕有龙作为杯柄。器皿的前肢和口部均置于杯口边缘,下肢和尾部与器皿外壁浮雕的桃花枝叶相连缠绕,形成器皿足。
底部有镂空线条的“乾隆年制”四字隶书。这个玛瑙杯的造型是明代的标准,雕刻工艺是明代的玉雕工艺,风格应该是清乾隆年间以后雕刻的。清初雍正勤学好读书,与他一起做了三枚玛瑙印。清代雍正玛瑙“翟逸”印章、龟扣长方形印章。篆书“斋戒”。面宽1.3 cm,长1.6 cm,高1.6 cm,按钮高度0.9 cm。清朝雍正玛瑙嚣张?辩论?づψ:这叫午后w? ".表面为1.8 cm正方形,整体高度为1.6 cm,新高度为0.9 cm。清代雍正玛瑙“半榻琴书”印和新方印均有使用。篆书《半榻琴书》面为1.7厘米见方,高为1.7厘米,高为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