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回答史料的能力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有高度的热情,才会主动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成功的秘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重视史料的运用,创设历史场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思维氛围。
比如在《甲午海战》一文中讲到黄海海战时,老师感慨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身中多枪,舰体严重倾斜。最终不幸被鱼雷击中,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他快要沉下去的时候,随行人员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但他摆手拒绝,因为全船都没了。
比如,一位老师在讲授美国内战时,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相关资料,然后向学生介绍美国总统林肯在会见斯托夫人时说的话:“你是一个挑起战争的小女人。然后提出问题:美国内战的起因是什么?”这就引出了新的一课。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对自己想学的东西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史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能力
历史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但培养能力是关键,也是核心。因为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应用,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做到古为今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能力的培养?我的经验是:要注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辟的讲解,让学生从丰富繁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抽出一部分时间加强基础训练,增强能力的培养。“多练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并给予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练”要和“精讲”紧密结合,而不是围绕题目,增加学生负担。教师应该在讲课和练习的结合上多下功夫。“精讲多练,教练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气氛紧张而生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抓住重点和关键,集中精力思考,有利于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简而言之,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处理材料、解释历史和表达文字。因此,在史料的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法,“授之以渔”;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掌握材料分析问题的关键,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比如高一教材“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一节有一幅“一战后德、英、法、美经济关系”的漫画。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思考:①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2)说明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图中指出的核心问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找到材料(漫画)的关键词。比如时间关键词:战时、战后,空间关键词:美、英、法、德,历史术语:贷款、还款、赔款,图中箭头所示方向。然后复习题目,对史料进行由粗到细、由假到真、由表及里、由这里到那里的梳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简单来说就是“知识回归”。通过对一战结果和一战对四国影响的分析和反思,得出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美国利用战争发了大财,是最大的债权国。最后构思一个答案,对历史和理论的结合进行口头或书面评论。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运用史料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他们辨别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较多,一般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应选择使用史料,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所选史料或问题必须符合客观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还是多段史料,设计的题目都要有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一个问题问多少个问题,还是问多少个问题,问题之间都要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角度不同,层次深浅,形成立体结构。
2.认真提问,培养能力。教师在利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认真提问,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必须开动脑筋,边讲边练,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提问时,要有适当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提问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传递,或促进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不要问太难的问题,当然也不要问太简单的问题,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
第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1.看材料前先仔细看问题。第一,认真读题,定位材料内容,明确答题方向和目标,带着问题读材料,思路更清晰,思路更清晰。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注释和尾注。通读材料,带着问题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考察解题方向。
2.收集有效信息。从材料和相关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点和信息来源,一般从材料内容本身寻找有效信息,从材料内容中寻找与课文知识的相似之处,从材料内容中从提问的角度寻找相关点。然后对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和归纳,再做一个完整的陈述。表达要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对史料的作答能力,要立足课本,以兴趣为先导,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把选材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的兴趣中沐浴历史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