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史记》是中国传记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已经初具规模,以《尚书》为记,《春秋》为记,其后以《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体。而以人为中心的传记性历史著作,则是司马迁首创的。《史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杰作,但它具有诗意和魅力。史记参考古今,承《诗经》《楚辞》。同时,战国散文酣畅淋漓的风格也被《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对各种文学传统的融合。
《史记》的影响极其深远,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世作家树立了光辉的旗帜。《史记》中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目的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负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敢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人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矢志不渝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也成为后世作家仰慕和思考的对象,给人以启发和启迪。
《史记》不仅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典范。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色,都让后来的散文家们为之倾倒。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七子、清代桐城派,都推崇《史记》,他们的文章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语言简洁传神,将许多古代的文字翻译成汉代的书面语,并适当引用口语和谚语,生动传神。《史记》的语言多为单行奇字,并不刻意追求对仗的稳定,也不避讳重复用词。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中国古代作家在批判骈骈散文的形式主义倾向,纠正艰涩的古奥体时,都应该引用《史记》作为古文的范本。
《史记》中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为后世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有所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从唐代的传说到明清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景描写上都可以看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也从写作方式上探讨了《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素材。元代《平话》中的《各国故事》、明代《郭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郭列》,都有不少取自《史记》的人物和故事。明代魏震的《西汉通俗演义》也大量运用了《史记》中的材料。《史记》中很多人物的故事都被写进了剧本,陆续搬上了舞台。据傅希华《元杂剧全集目录》记载,基于史籍的杂剧有180多种。据李长治统计,在现存的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故事取材于《史记》。后来京剧的很多剧目都是根据历史记载改编的。总之,《史记》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宝库,作为一座高品位的艺术矿山被反复开发利用。(《中国文学史》,袁兴培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