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的历史发展

东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两位伟大的医学大师张仲景和盖伦,继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造了不同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之前,有《内经》、《难经》、《本草经》等经典医学经典。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医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方,盖伦生活在安东尼父子统治时期的罗马帝国。当时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和西方医学的繁荣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保障。盖伦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写了200多部著作。在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健康学、医学、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学和法学。崇尚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化、形式逻辑和演绎的特点,对后世西医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张仲景和盖伦完全矛盾的医学范式指导下,中西医学开始分道扬镳。在中国文化强调“中和”的背景下,学术界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宽松氛围。曾经有过学术流派的精彩呈现,比如瘟疫的寒温之争,经方之别。中医按照张仲景的思维范式蓬勃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学实践的发展,原有的中医理论已经不能解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促使中医在汉代以后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