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聪出生的历史年代是什么?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有一处刘家洼东周遗址。这是2700年前东周晚期郭蕊都城的遗址。郭蕊,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在史书中鲜有记载。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遗址中出土了一件更为神秘的齐家文化玉琮。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北发现一座古墓。南距县城20多公里,北距黄龙山约10公里。洛河二级支流陆家河从北到南贯穿场地中部。早些年,人们在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青铜葛和陶罐。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考古界的重视。2016年底,该遗址墓葬被盗。根据资料,这次盗墓的规模应该很大。当时追回文物400余件(组),包括鼎、芦、壶等青铜重物。这些恢复的文物也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里的墓葬等级不会低。推断可能是侯级别的墓。在这样的情况下,墓葬的抢救性发掘迫在眉睫。2017至2018,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渭南市、澄城县相关文博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了刘家洼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以两个墓地为重点,包括两座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和铭文。《考古》杂志全面报道了这一遗址的发掘报告。“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有、瑞、瑞太子白等铭文。目前所有的铭文都与‘瑞’有关,没有发现其他国家的文字资料。据此判断,刘家洼遗址应为春秋早中期的郭蕊都会遗址。根据墓葬的规模,推断墓主人应该是春秋早中期郭蕊的一位君主。M1被盗严重。虽然没有发现青铜器铭文,但根据墓葬的规模、出土的随葬品和大量的武器,墓的主人也应该是郭蕊的一位君主。M3发现了两个由宫睿题写的青铜鼎,其尺寸仅次于M1和M2,没有任何武器,并且该墓距离M2仅4米,因此推测M3的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女性或M2墓主人宫睿的妻子。”因此,学术界一致认为刘家洼遗址应为郭蕊晚期都城遗址。2019 12 13,国家博物馆举办“周峰遗存——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在很多新闻报道中,看到一张齐家文化的玉琮图。这张照片新京报(2019 12.6)报道:周朝华丽的金权杖将于下周在郭波亮相,揭开“神秘小国”郭蕊的神秘面纱。文中提到,刘家洼发现的一个玉琮,与常见的有内圆外圆的玉琮不同。它只有一边是方形的,刻有两个角可以立起来,其他部分都刻有抽象的动物脸和线条。以前这种琮只在齐家文化中见到,但花纹是两周的特色,由齐家玉转化而来。齐家文化是生活在距今约4000年(距今3600年至4300年之间)的先民创造的文化类型,是中国最著名的文物之一。齐家文化分布在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大致范围为:东至泾渭水流域,南至白龙江,西至河西走廊以东至青海,北至内蒙古西南部,宁夏以南。这么大的区域,留下的考古遗址非常多,其中广河的齐家坪、西平、永靖的大河庄、武威的黄娘娘台、兰州的青岗岔、秦安寺的嘴坪、宁夏固原县的海家湾、贵南的尕马台、大同的上孙家、乐都的刘湾、临潭的磨沟,都是非常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址。玉器是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与辽河流域的龙山玉、江浙地区的良渚玉并列为中国三大古玉。齐家的祖先在雕刻玉石方面有非常独特的技巧。他们掌握了玉器的薄片切割技术、钻孔和钻管技术,齐家先民加工各种玉器,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别是齐家的先民掌握了一种钻孔技术,用这种技术加工出来的玉石会留下细细的螺旋线。这项技术在玉器加工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夏商周时期古代玉器加工技术的源头。相传刘家洼郭蕊墓出土的玉琮,两次合葬,外表厚实,雕刻花纹充满玄机。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玉琮不一样。甘肃省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玉琮,形状为内圆外圆。人们认为它反映了一个圆的地方的意思,玉琮在古代经常被用来祭祀天地。刘家洼郭蕊墓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琮只有两个方角,其中一个角上刻有站立的人形图案。东周的雕刻师充分利用了方角的线条,人的五官和身体沿着方角对称分布,发型相对古拙,似乎是游牧部落的形象。从玉琮的其他装饰图案来看,专家认为这是两周的风格。齐家文化的玉琮没有纹饰,与良渚玉器繁复的纹饰有着本质的区别。齐家的祖先站在向文明社会迈进的时代。这个时候财富被分割,工具是铜和石头,出现了大量的装饰性玉器。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发达的文化类型。自1924安特生齐家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玉器已有30余种,主要有璧、燕、穿孔刀、佩、环等,涵盖祭祀用具和生活饰品。齐家玉已被证明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核心。这件玉琮是在齐家文化玉琮的基础上,由东周工匠加工改制而成。不过,我怀疑这个玉琮不是齐家文化工匠制作的,或者是后来损坏的,因为只有两个方形的角。推断是4000年前埋在地下的。历经1000多年,两周发掘,东周工匠雕刻出具有周文化特色的装饰图案。2700年前,它和郭蕊的君主一起被埋在地下。直到2017才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刘家洼墓地的发现与梁代村郭蕊墓地相邻,为研究东周时期关中东部诸侯国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政治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以及地方管理模式等提供了极好的资料。齐家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祁家坪,表明当时渭河流域已经形成了一条古玉道。来源;黄河和黄土中的黄种人、水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