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课堂上的语文教育和社会上的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尤其是习题教学和阅读教学。习题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他们走进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安排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课堂内外语文,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创新在于突破传统。传统教学往往把学生和学校、课本、老师捆绑在一起,认为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一体化”、“教育为生活”。这种理论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国学大师吕叔湘曾说,他的成功归因于30%的课内知识和70%的课外知识。可见,语文学习要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充满活力。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重课内外结合,因为语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它不仅肩负着教授母语的责任,还肩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本文从作文教学和语文阅读两个方面来探讨课内与课外教学的结合。
一,作文教学
在我看来,许多学生都害怕写作。学生写作不是不费力气,轻松自如,而是绞尽脑汁,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学生害怕写作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每当我在周末布置写作任务时,我总能听到“哇”和“哎呀!又写作文了。”即使有的同学不怕,学生作文也是千人千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了突出思想性,写人——高、大、全;写东西——意义重大;写一个场景——惊呼,内容惊人的相似。比如我让学生写自己通过学雷锋做了哪些好事,大部分学生写的是帮助奶奶过马路。形势不容乐观。怎么消除心理?关键是作文教学也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后经常练习写作,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老师发现教作文很难,而学生发现写作文更难。生活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眼里心里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写作本来就是你所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四个“社会”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尤为重要。作文教学应该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课内外作文教学的结合。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曾说:“人生如泉,文章如溪。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不息。”(2)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画出精彩的一笔。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三潭映月”,跳入生活的“百草园”,让他们从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中体会到不平凡,努力找到让你感动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怎么观察?让学生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范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灵活运用感官”(郭沫若语)。其次,在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较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思”,使文章生动多彩。在我的教学中,我带学生去观察梅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从远到近,从远处看是什么样子?它看起来像什么?然后重点看李树的枝、茎、叶、花。他们有什么特点?最后,观察花瓣的形状、颜色、香味,让学生逐一表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你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许多花来酿蜜。”可见,教师要注意引导,慢慢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逐渐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命题
记得我们学校开作文公开课的时候,授课老师是陈导演,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作文的题目是“我考试及格了”。这堂课的效果挺好的:有的孩子写下自己被父母表扬时的开心表情;有的孩子写自己害怕考不上,父母失望的眼神;有孩子写自己考得很好,故意骗父母,招致申斥,最后公布真相...课后我问了陈主任,他说:“这个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考试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里面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我相信,对于这个话题,学生一定有东西可写,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说真话。的确,从题目中贴近学生生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要注意命题的方法。作者认为学生可以选择几个题目;也可以半命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题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拟题。学生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习题内容与课外生活紧密相关,这样学生会觉得有话要说,有所表达。
(三)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经验,写不出好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经验,演不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有人曾说:“没有太阳的天空是灰色的,没有水的植物是枯萎的,没有生命的作文是空洞的。”作文的空间要开放,要善于把握时机。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写作,除了训练学生写作,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自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让学生自由表达。向社会征集作文素材。写作不应该受限于空间,课堂内外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摆脱“课内重于课外”的观念,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社会、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走进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发现春天的讯息;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学生滑冰、玩雪,获得放松的乐趣。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今年春天,我组织学生去公园春游。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春天的气息。后来有个学生真的在作文里描述了初春的新绿:绿色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世界,树是绿的,花是红的。第一朵花总是迎春花。它总是以这样的热情迎接春天。叶子还没绿,它的花都开了。小草早早地从土里钻了出来,好像很好奇,想看看这个新世界。湖边,柳树也长出了小芽。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也竞相争艳,红的,紫的,乳白色的,橙黄色的……这让我想起了“万色常春”这句诗。不是吗?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
这个学生眼中的春天是多么生机勃勃啊!可见,要走出课堂教学的圈子,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当然不要错过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科学实验,甚至一次谈心,一张照片,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参观书画展,卖报纸,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相关人士,鼓励学生展示课外爱好,交流家务经验...只要学生关注生活,真正感受生活,去写作。总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和美好,这样大家才会努力成为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四)引导学生学会倾诉。
书读多了,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就会激起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学生有很多美好的幻想,包括荒诞的幻想。应该鼓励他们去写,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成年人。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的思想和才华,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表达受到人为的限制,要求学生写出高、大、全的作文。作者认为,只有敢于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孩子的童年是梦想的季节,这个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说这些心理话的时候,不管孩子的想法有多可笑,孩子的行为有多幼稚,只要是真的,老师就要表扬,不要限制学生表达的内容。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表达自我的欲望。例如,在运动会上,老师让孩子们担任一场正在进行的比赛的评论员。参赛的小朋友很努力,解说的小朋友很机智。事后可以让体验过游戏的孩子写游戏,让“解说员”写解说,让没有机会参与的孩子写评论,各取所需。孩子们都喜欢玩具。我们可以结合这种生活现实,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当成丢失的东西,写一张通知让他们找东西。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物体构图训练吗?我想每个孩子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寻找自己热爱的东西。
二,语文阅读教学
我觉得语文课应该以阅读为主线。有些老教师总是讲背景资料,文章结构,句子特点,人物...“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可谓“讲风兴”,学生“读不起风”。所谓“读书百遍,其意不言而喻”,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④新课标还提出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阅读要确立“以阅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以阅读为主线,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习,不能走过场;要改变形式,把学生的同时阅读、自由阅读、选择性阅读、合作阅读和教师的示范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很明显,读书很重要,但是怎么读呢?实践证明,结合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宽知识面,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既丰富了学生的读写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课堂教学前安排课外阅读。
为了便于阅读教学,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文本时代背景的课外阅读材料,以利于阅读教学,从而使阅读课的课前准备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比如我在教《江村小风景》的时候,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当时故事的背景。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和学习,或者上网或去图书馆,让他们先对课本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在教学举步维艰的时候了解李白当时的写作背景,我要求学生先了解李白的生平,形成一幅李白坎坷的职业生涯图。然后,告诉学生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他们会印象非常深刻。在虎门讲授销毁鸦片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鸦片的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在学生头脑中树立一个观点,即鸦片必须销毁,刻不容缓,从而理解文中销毁鸦片的意义,无需复杂的解释。因此,如果课外阅读能够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中关键句子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目的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与课堂所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阅读教学难点。疏通学生阅读难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即在阅读教学中将课内教学指导与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让语文课堂教学在阅读中升华,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中发挥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比如我在讲授《枣核》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朋友“身在异乡”的心灵体验,在讲课前,我先从文章中找出几个细节,带着感情反复阅读,并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感情深厚的音乐,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对朋友的敬佩油然而生,同时也为他离开家乡努力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已经投票决定向朋友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做一个永远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谈论“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的表达方式等等。如果只是简单明了的解释,只能事倍功半。这时,如何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的呢?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这位作者,一生有很多名师,唯独写了藤野先生。“一向以犀利冷峻的文笔著称的鲁迅先生”,为什么回忆起老师藤野先生时,他的笔是深情的?这样,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感受,然后选取一些能反映人物性格的描写进行情感模型阅读,再放映20世纪初中国遭受强侵略的背景资料幻灯片,让学生体会到对这片异乡的深厚感情,进而产生思想* * *声。课外读物的及时呈现,使学生的情绪像火山一样生成,像大风卷起的大海,不断起伏,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同时,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爱上课外阅读。
(3)有目的地延伸到阅读教学之外。
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哪怕是最细微的方法,如:不用笔墨,不读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后记等。,然后给学生推荐一些拓展读物,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事半功倍。如我校“以读促写”特色建设,就是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采取诗歌朗诵比赛、阅读经验交流、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欲望,提高写作水平。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切实有效。在全市组织的课外阅读比赛中,我们的学生总是榜上有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的语文教材越来越新,很有时代感,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内外结合的作文教学是一种注重创新的教学方法。课内和课外语文教学相互促进。课内促进课外,课外知识促进思想认识。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是相互统一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和运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
①《吕叔湘全集》,第123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页。
②引自王金会《中国人,真的有那么简单吗?江苏教育,2003年第4期。
③引自陈晖《小课堂与大社会》,江苏教育,2006年第5期。
④陈从课堂研究反思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