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和尚

巴托

又名佛,天竺(印度)人。

北魏孝文帝来华传播佛教,深受推崇。

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此为他建庙。

他喜欢安静,孝文帝在宋岳少室山下为他建了一座寺庙。

这座寺庙就是现在的少林寺,而巴陀是少林寺的创始人和首任方丈。

他在寺里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诘、十处等经典,翻译了慧光、蒂希和尚等人。

年老时,巴托搬到少林寺外,直到去世。

菩提达摩

天竺(印度)人。

梁大同元年(527),登陆广州,在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时,先游洛阳,后去少林寺,在五如峰上的一个山洞里待了九年。

他以大乘教义和中国精神为基础,在中国开创了禅宗,被尊为始祖。

在众多寻求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惠科。

东魏田萍三年(536),达摩驾崩,葬于熊耳山,立于丁琳寺。

和尚厚

昌黎人,俗姓孙。

先是在巨鹿净明寺出家,后拜智为师,后又去少林寺拜巴托。

僧厚幼时,体质羸弱。后来他恼羞成怒练武,练拳敏捷勇猛。

他悟性很快,学佛成就突出。他被脱脱誉为“青脊之东,禅中之冠!”他后来在宋岳寺做了一次演讲,影响很大。

惠科

洛阳虎牢人,俗名h。

他早年出家,熟读佛经。

四十岁时,我以达摩为师。

为了表明他寻求道的决心,惠科竟然用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把自己献给了法座。

感受到他的真诚,达摩授予了法器和法名,收他为达摩弟子。

慧是禅宗的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的住所和石台,后来成为第二祠堂和臂台,仍然存在。

法鲁

去参加聚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姓王。

小时候跟舅舅去过凤阳。我最早是为清步明读书,19岁出家。

在清步明的指导下,他随禅宗五祖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出师,从教16年,直至五祖弘忍大满禅师逝世。

之后,他去了北方的宋岳,住在少林寺。唐永昌元年(681),卒。

他被认为是另一个来自五祖弘忍大满禅师的禅宗六祖,他的塔在少林寺东侧的徐塔沟村的入口处。

富裕

不是,薛亭,山西文水人,常见姓张。

他九岁入学,悟性很强。村民们称他为“圣子”。

出家后拜休林为师。

元世祖仰慕他的名声,命他为少林寺方丈。

当元宪宗授予他僧侣的头衔时,他命令他永远领导世界上的僧侣。

他带领多人修复了嵩山地区被战争破坏的寺庙,常被后人奉为少林寺中兴的始祖。

元十一年(1274)卒。

庆元元年(1312),追封为将军,与府三司、晋襄公平级。

紧那罗

我不知道它的起源。

据宋书记载:“在郑铮早期(1341),森林里至少有一个和尚,光着头,光着背和脚,停下来在厨房里干活。

.....至辛卯十一年(1351)三月二十六日,颍州红领巾贼引众至至少林中,欲劫掠。这个和尚拿着火棍出来,变形了几十尺,达到了独立的巅峰。小偷被人看见了,吓得逃跑了。

和尚喊道,“我的国王紧那罗!”不再多言。

人们只知道他们是菩萨的化身。

“紧那罗在少林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里有紧那罗殿及其塑像,他在少林被尊为伽蓝的守护者。

智慧

(487 ~ 536)惠光,俗名杨。

十三岁随父入洛阳,后被巴陀收为弟子,不久入少林寺出家。

他注释、镌刻、印刷了巴托翻译的佛经,又因为他学佛,所以教人透彻,所以被称为圣米沙。

死于河北叶县。

弘尊

(530 ~ 608)洪尊,香洲人,俗姓。

八岁入少林寺出家,跟随紫云大师。

后来被北齐朝廷封为法官,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的事情。

隋朝时,文帝也让洪尊做官,但他还是住在少林寺。

文帝七年(587),洪尊被召到北京,与印度僧人一起翻译经书。

惠安

荆州枝江人,俗姓李(一个姓魏)。

隋开帝十七年(597年),满天下寻僧尼,惠安逃往深山。

隋大业年间,为了开凿大运河,丁福被追,饥民同睡,惠安乞食救助饥民。

杨迪皇帝听说后,派人去惠安写了一封信,然后他藏了起来,去了衡越寺当和尚。

唐朝贞观年间,他去黄梅拜见禅宗五祖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后游遍名山,下榻少林寺。

唐神龙二年(706),被招入朝廷,三年后辞官,不久去世。

报恩

(1058 ~ 1111)感恩,溧阳本地人,俗姓刘。

他出身于儒家家庭,从小就掌握了治国之策,并通过了考试。

厌倦了尘埃,他辞去了朝廷的职务,出家为僧。法院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他爱上了禅宗的祖师,拜访了很多高僧。

后来王朝的宰相邀请他去少林寺讲学,很快他就被要求留在少林寺参禅。

焦衡

(1150 ~ 1219)焦衡,本名,济州人,俗名王。

七岁时在崇觉寺出家。十三岁时,他被授予了一个大戒律。十五岁的时候,他出去旅游。

他参观了五个道场:嵩山谭洁寺,韶山云门寺,郑州赵普寺,林西学院和嵩山法王寺。

后来要请方丈去少林寺。

但没过多久,他又引进了,在宋绍身边徘徊了几年。

金兴定三年死(1219)。

同光

(700 ~ 770)同光,山西人。

弱冠出家,26岁受足戒。

他以惠山寺普济为师,后入少林寺,在少林寺讲法20余年,震动极大。

安史之乱时,他似乎在荆州避祸。

唐朝五年(770)去世。

法万

(715 ~ 790)法万,山西人,姓张。

十八岁时向普济禅师学道,二十岁时获足戒。

溥仪死后,法婉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洛阳。

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在洛阳大爱寺奏乐,辞世。

这座塔在少林寺的西边。

文学才华

(1273 ~ 1352)临汾人,字淳卓,俗姓姚。

他父亲是个门外汉。

文人年纪大一点,就是请学佛,父母会顺着他的志向,送他出家理发。

他拜访了少林寺的袁环扶余,在那里他服务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去龙门山学习经典三年。

然后他隐居在钟南山。

泰成元年(1324)被要求离开少林寺,元二年(1329)被革职。

元五年(1345),又请他做少林寺方丈,七年后去世。

袁绍

号固原,,有一个共同的姓袁。

曾任日本儋州达摩寺住持,泰定四年来华(日本嘉里二年1327)。

先在福州,后在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拜访名僧。元(1329)二年,他到嵩山少林,在寺住了21年。

他在少林寺做秘书,曾为Xi安伊让碑题词,为居安法昭塔著书。作为中国百佳僧人之一,他还到史静宫参与翻译《大藏经》。

元七年(1347)返日。

辽盖

(1335 ~ 1421)变更,号,松阳人,俗姓任。

十四岁拜少林寺,教训了他一顿。21岁时,他被任命为牧师。

他在香山拜访了殷悦长老,然后去了天清寺跟随松亭禅师。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任少林寺方丈,三年后被免职,但一直留在少林寺直至去世。

文仔

(1454 ~ 1523)文在寅,号越州,北齐通州人,俗姓王。

九岁入乡学堂,十三岁出家为僧,拜百安为师。

二十岁的时候出去读书,三年后回来,待在室内,读经典,安静的学习。

他又去了少林寺,三年后在北京拜访了很多禅师。

明朝弘治年间,文住在白塔精舍读大藏经。

明郑德三年(1508),祖部任命文在寅为少林寺方丈,活了十六年,直至去世。

武术

(?~ 1563)吴煦,号边敦,号空,禹州人,俗姓陈。

20岁后辞别父母出家,进入少林寺,师从梵天喇嘛。

十几年后,我告别了师父,去了中条山三个月,然后一直待在峨眉山顶。

后来,他走遍全国,到了京城,住在吉禅寺,印了一批《达米陀经》。

不久,他回到了少林寺。

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再次离开少林寺去峨眉山,走到州河中间,坐死了。

吴煦是明代著名的十八僧之一。他的骨灰被送回少林寺,葬在一座塔里。

正确方法

(1547 ~ 1609)正道,字默,洪都新人,俗姓胡。

他开始在上兰寺出家,向和尚学习。

20岁时跟随佛教高僧智秀,住在南岳的景平崖。

智秀指示他去参观荀安寺,然后又指示他去少林寺参观长润。

正道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被祖部任命为少林寺方丈,活了十七年直到去世。

横林

(1865 ~ 1923)横林,伊川宋寨人,俗名宋。

光绪初年,入少林寺为僧。民国元年任登封县僧协,后被选为少林保安总队总经理。

执政几年,买枪,练兵,打土匪。

民国十二年(1923),因积劳成疾去世。

正德

(1914 ~ 1987)生于登封市刘庄,俗姓李。

1920在少林寺出家,1932在九华山东崖寺受戒。

后担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少林寺方丈。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郑航通过转移地点和掩埋的方式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

1986年正式被任命为少林寺方丈,结束了自清朝康熙以来少林寺没有方丈的历史。

他死于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