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1840年,欧洲爆发马铃薯疫病,完全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受灾最为严重,面临大饥荒。将近一百万人饿死,数百万移民逃往美国。
公元17世纪,土豆已经传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种植莜麦的寒冷地区种植,所以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等地传播开来。从美国引进的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成为贫困阶层的主要食物,对维持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玉米(又称玉米;粤语称为小米,台语称为番麦,为一年生草本禾本科植物。原产中美洲,是印第安人栽培的主要粮食作物,喜高温。公元17世纪传入中国。由于气候适宜,产量高,很快传播开来,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很快在这些地区取代了原来的主要粮食作物谷子。由于其生长期与冬小麦交错,可以在无霜期较长的黄河流域附近的北方地区与冬小麦轮作,从而提高粮食产量,成为下层人口的主要粮食,这也是18世纪以后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美国,中国是最受欢迎的玉米种植地区。玉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谷物。玉米的引进和推广
玉米原名玉蜀黍,各地有多种俗称,如凡麦、玉麦、玉蜀黍、包谷、陆宝、彭子和珍珠米。这里也叫六谷,意思是五谷之外的另一种山谷。
玉米原产于美国。有人根据元代贾明《饮食笔记》(1367左右)谈玉米,元代商粮食局(元代宫廷管理皇帝饮食的专门机构)有皇家麦面,以为中国元代就有玉米。这种说法可能不正确。所谓皇家小麦粉,不过是专制皇帝用的最好的小麦粉。《膳食指南》中讲玉米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不太靠谱。长期以来,玉米一直是美国原住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关于玉米的故事很多,地下还挖掘出大量黄金、泥土、玉米穗做成的古代玉米种子和玉米神。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任何关于玉米的记载或迹象。所以可以这么说。是在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之后,玉米才传播到旧世界的国家。
关于玉米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西方学者有不同的理论。有人认为玉米是阿拉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从麦加到中亚进入中国西北,或者从麦加到穆斯林印度进入中国西南,再从西北或西南向东传播到各省。这个推测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们引用的早期中国文学一般仅限于明朝。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还有一些只是引自——恒的《留青日札》(1573)。事实上,在中国各省会的县志中,都有关于玉米的丰富记载。
据各省地方志和县志记载,玉米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广西,时间为1531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晚不到40年。到明朝末年(1643),流传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然在明朝的地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是也有其他文献证明玉米是明朝种植的。清初五十年间,一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的记载比明代还多。1701年后,玉米的记载较多,到1718时,又增加了台湾省和贵州省。就记载来看,从1531到1718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玉米已经遍布中国20个省份。
我们按时间顺序来看各省最早的文献记载:广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8年。山东1590,陕西1597,河北1622,湖北1669,山西1672,江西1673,辽宁1682,湖南65438。以上时间顺序并不代表实际介绍的顺序,因为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往往有遗漏和后期条目。但值得注意的是,广西的记录比甘肃或云南早30年左右,比陕西早60多年,比四川早一个半世纪以上,比贵州早差不多两个世纪。此外,江苏也早于甘肃、云南,浙江、福建、广东都比陕西、四川、贵州早20年甚至一个多世纪。很难想象玉米是先通过陆路传到中国的西南或西北,再向东传播的。另一方面,葡萄牙人于1496年到达爪哇,于1516年来到中国。同时,当时有许多中国人居住在南洋群岛,因此玉米通过海路传入中国沿海和近海省份是非常可能的。
玉米和红薯都起源于美洲,在传入中国后的一两百年里都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传播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现象。关于地瓜的流传,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关于玉米的却没有。红薯从一开始就引起了著名农学家徐光启的特别关注,并大力提倡。他在《农政论》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栽培红薯的方法。至于玉米,只在高粱条下的纸条上写着:“盖亦得他方种子”,对其栽培方法及其重要性只字未提。虽然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玉米的记载,但一般都很简单。大部分只是提到产品中有玉米,或者描述一些玉米不同的名称和特点,关于宣传及其重要性的记载也很少。总之,玉米并没有像红薯一样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尽管如此,玉米还是默默无闻的传入中国,比红薯早了半个世纪,明朝后期玉米已经传到了十二省,而红薯只有四省。
这种现象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的试种和扩大生产。民惠勤劳的农民,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种适合旱地和山区的高产作物,很快就吸收利用了。如《安徽霍山县志》(乾隆41,1776)说:“四十年前,人们在菜园里偶然只种一两棵,给孩子吃,如今已漫山遍野,西南二百里,全作食粮。”再比如河北遵化县志(光绪12,1886),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有人从山西带了一些玉米种子到遵化,起初只是种在菜园里,但到了光绪年间(65438+)可以看出发展之迅速。中国本来就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引种后能结合作物特点和当地条件迅速掌握和提高栽培技术,培育出许多适合当地的品种,创造出多种食用方法。玉米的迅速发展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之后。目前全国各省区均有栽培,产量远超谷子,往往仅次于小麦,居粮食作物第三位。
野生土豆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由当地印第安人种植。西班牙殖民者在16世纪把它带到了欧洲。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地区打败了西班牙人,从南美收集了烟草和其他植物种子,并把土豆带到了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土豆生长,土豆比其他谷物高,也更容易管理。1650年,土豆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传播。17世纪,1719被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1840年,欧洲爆发马铃薯疫病,完全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受灾最为严重,面临大饥荒。将近一百万人饿死,数百万移民逃往美国。
公元17世纪,土豆已经传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种植莜麦的寒冷地区种植,所以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等地传播开来。从美国引进的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成为贫困阶层的主要食物,对维持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