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什么时候发明杂交水稻的?
1972.1972期间,杂交水稻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协作研究:30多个科研单位参与,上千个品种与这种野生稻进行了数万次测交和回交。在此基础上,袁隆平成功选育出不育系二九南1,这是我国第一个用于生产的不育系水稻。
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的历程
从1964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在1973实现三系配套。1974育成第一个强优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5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研发成功,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是开创性的。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总监。1982年任国家杂交水稻专家咨询组副组长。1985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负责专家。1991年受聘为FAO国际首席顾问。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两系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袁隆平的主要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袁隆平培育奇迹水稻(IR8)。1974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5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发成功,为杂交水稻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1985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策略,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即育种程序由复杂向简单高效发展;从杂种优势利用水平来看,可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即杂种优势利用正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按照这种思路,每一次杂交水稻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的突破,都会推动水稻产量更上一层楼。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在成功研发三系杂交水稻后,进行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