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雍正是如何继位的?

爱新觉罗,满清第三任皇帝?胤禛,因精心演绎了风靡全国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帝》和长篇电视剧《雍正王朝》,在清西陵躺了几十年,再次声名鹊起,成为热点。二月河先生显然在满清留下的那一堆古纸中埋头苦干,雍正也的确是一位以安治国的杰出政治家。电视剧围绕废太子、皇位之争、惩治腐败、西北用兵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编剧、导演、演员,包括服装、道具、音乐、化妆,都很努力,成绩也很好。只有好了,副作用才可能大。

雍正是靠阴谋篡位还是靠圣旨当上皇帝,从他登基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搞清楚。笔者从两种观点中选取了两位有代表性的专家观点分别介绍,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冯尔康,清史专家,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8卷《雍正传》作者,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雍正传》作者。在《中国通史》中,他没有论证雍正继位的问题,只是用了下面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从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康熙皇帝希望转移到雍正帝或允许陈。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存疑的。但根据康熙皇帝的遗愿,胤禛合法继位,可信度较高,而任命云禅继位论的史料就更不可靠了。

但在《雍正传》中,冯尔康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相关文字太长,只能总结如下:

.....康熙遗诏的中文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当天公布的胤禛上谕也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府邸笔记》记述了康熙六十一年胤禛的母亲仁寿皇后的话...这些资料都是较早形成的,与胤禛诏书继位的记载并不矛盾,反映了他继位的一定真实性。

康熙死的那一天,一份《清圣祖实录》说,胤禛奉圣旨被发配到长春园,与父亲见了三次面。康熙告诉他,他的病越来越严重了。斋戒期间,他承担着祭天的重任,除非特别召见,否则不能离开斋戒场所。否则,他去长春园,就是违背皇帝旨意,会被谴责和驱逐。可以看出他多次见过乃夫,表示他的到来会受到康熙的召唤。这个时候是非常召唤的,有特殊使命的时候。这件事可以作为胤禛接班的一个侧面证明。

.....康熙病重时,召老马齐格曰:“四子雍亲王,最贤明。我死后,我将成为皇位继承人。胤禛的第二个儿子是英雄,将被加冕为王子。”.....康熙晚年非常宠爱李鸿,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他对胤禛的好感,使他成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不是不可能的。

.....所有的记录都表明隆科多是传递遗诏的人...胤禛给隆科多定罪,其中一人说,隆科多曾经说过“当白帝城被任命时,就是去死的时候”。这意味着通过遗诏的人是重要官员,会被皇帝杀掉。这也意味着他受命协助胤禛。

总的来说,胤禛说康熙的遗言传给了他,没有留下令人信服的材料。但完全有可能在康熙生前联系他,多关注他的情况分析,决定在他临终时传给他,叫他到长春园从翟那里继承。胤禛继位初期很多材料中描述的情况,他十三日在长春园的迎接,康熙对胤禛和李鸿父子性格的综合考虑,隆科多的圣旨,都有可信的成分,所以不能排除康熙调任胤禛。当然,关于他处于不正确位置的论点也必须认真对待,并应与胤禛的法律继承理论的数据一起考虑。

与胤禛的接班人理论最对立的是尹贵的接班人理论...可称为窃名改信篡位论。这种说法是基于用中文写遗嘱...这说不通。

还有一种传皇位的说法,雍正年间也在各界流传。据民间传说,康熙患病期间,“尹贵奉旨来京,目的藏于隆克多。先帝访天,阴贵不可达,龙克多传话,使其立于今日。”康熙下旨召见尹贵,应由内阁承办,书信书写,由兵部管理的邮局寄出。隆科多既不是内阁大学生,也不是兵部主任。他如何独霸天下,阻止康熙召回尹贵?况且,就算康熙要继位十四子,从圣旨下达到抵达北京也要二十天。在诸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么多天没有君主,世界岂不是一片混乱?所以康熙很难做到这一点。

康熙的葬礼出来后,胤禛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所有王菲的法令禁止进入”大内,首都关闭了九天。其实这是当时的形势决定的...没有出现诸侯死战之类的事情,康熙的丧事也很顺利。胤禛的安全措施阻止了可能的政治变化,这应该得到肯定。因此,怀疑他来自篡位的需要是不现实的,这不能说明胤禛处于错误的地位。

如果胤禛的理论没有缺陷,那么这些不同的理论从何而来?这似乎不难理解。因为对存储空间的争夺是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失败者不会满足于新国王...民众对康熙后期非常严重的太子问题早有讨论和担忧,而且无论谁上台,都很容易有人接受他们鞭挞他的观点。同情失败者是人之常情。

至此,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是否可以得出结论,康熙最初在尹贵和胤禛之间选择了一个继承人,最终选择了胤禛。如果证据不足,可以说康熙临终时任命的皇太子胤禛比奈迪更有可能。

清史专家戴仪显然认为雍正是一个篡位的阴谋。而且是在这一问题争论的热潮过去之后,或者说也是经历了一个重新核实信息,反复思考的过程,在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原文摘要如下:

……

据官书记载,康熙如何将皇位传给雍正,也是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最早的圣旨是雍正元年八月:“圣父...命令我负责大局,去年11月13日匆匆忙忙,我们一句话定了一个大计划。”没有提到听说过死亡的人。雍正五年十月,上谕说:“皇帝升到远方的那一天,叫我的兄弟们和龙可多来看我,颁布敕令,用大一统的俸禄来支付我。在大臣中,龙科是唯一一个执行法令的人。”有帝企鹅和龙科多倾听他们命运的记录。雍正七年九月,雍正为了反驳篡位的谣言,写了《义理失传录》,描述康熙临终的情况,写得非常详细具体:

“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至日入冬之前,我奉科举之命去南郊祭拜。皇帝拿圣弓的时候,还在长春园拍照。.....到十三日,皇上召我进斋。在我到达长春园之前,科举就下令把至诚亲王、秦春王云友、阿奇纳(即)、塞思黑(云禅)、云禅、伊亲王云香、袁前大臣隆克多请到御榻上,说:‘皇帝的四个儿子,品德高尚。当时,庄云禄、太子郭云丽、贝勒和贝子都在寝宫外等候。而我冲过去问候他,皇帝告诉我症状在加重,我流着泪安慰他。晚上,玉龙是客人。我哀悼呼号,我真的不想活了。隆科多是科举的见证。我一听吓了一大跳,瘫倒在地。成太子给我磕头,劝我不要伤心。我开始处理重要的事情。”(《正义感丧失》)

这段话有很多问题:第一,康熙继位的重要信息应该在雍正登基之初就公开,为什么过了七年才说出来?第二,雍正一直强调,在康熙去世之前,他并不知道自己会继承皇位。“我不是有意要大位,而是心里真的很苦。”前年11月13日,科举考试开始,我却不知道。如果我知道了,那就不合理了。科举结束后,再向我宣布”(《内阁制》)。据《正义感之谜》记载,雍正在康熙弥留之际八小时前就来到了床边。那时候康熙还能说话,“皇上报告,症状在加重。“为什么康熙不向雍正透露已经传给他了?这有什么大不了?康熙忘了吗?还是对雍正保密?这一切都没有意义。而且,听过康熙和龙克多指示的兄弟们一句话也没说。直到康熙去世,“隆科多为科举作证”,情况比较离奇。3.隆科多不仅是面对遗诏的“唯一大臣”,在雍正五年圣旨中,说“隆科多在圣祖仁皇帝登基之日,不在指挥或派人接近内廷”(《东华录》),前言自相矛盾。4.雍正说:康熙死的时候,太子郭云里(皇帝的十七个儿子)也在“寝宫外候着”,但隆科多说:“圣祖皇帝到北京的那天,我先回了京城,太子郭当班(指宫里)。听说有要事,就在西直门大街上和他见了面,告诉他少登皇帝位高权重。太子郭一脸乖张。可以看出,李云并没有在卧室外面等着。听说康熙死了,他赶到长春园,在西直门大街遇到了龙克多。只是当他听说雍正继位后,震惊不已,逃回了家。5.据雍正记载,“皇帝升到远方的那一天,我正在服丧,赛斯黑(云禅)突然来到我面前,坐在我的对面,傲慢无礼,其意深不可测”(《正义感之谜》),“圣祖仁皇帝驾临皇宫时,阿基纳(允祀)并未服丧,而是靠在院外的柱上,允祀和云蝉的表现并不像八小时前听了康熙的遗言,而是像康熙刚刚去世,对雍正即位的消息感到愤怒。由此可见,所谓八人是康熙神谕转给雍正的,十分可疑,很可能是七年后伪造的。

从皇室对雍正继位的反应也能看出问题。雍正兄弟众多,只有云翔皇帝的十三个儿子支持雍正继位。皇帝的十四个儿子,云禅,是雍正的母亲所生,他们是争夺皇位的死敌。云禅从军中调回北京参加葬礼,与雍正发生冲突,被永远囚禁。第八子允祀和第九子云禅是雍正的死敌。他们有权有势。他们不服雍正篡位,抵制雍正篡位,是雍正重点打击的对象。到雍正四年,允祀和陈云被迫害致死。他们死后,雍正给他们改名为阿奇纳(狗)和塞斯布莱克(猪),可见仇恨之深。皇帝师子云(一世)是允祀的一个党,他在雍正被囚禁了两年。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云志也反对雍正继位。雍正说他“附会阿金纳、塞斯布莱克、云禅(清稿)”。他的儿子洪圣不喜欢四叔的所作所为,雍正斥其“凶顽,助父虐”。和我父亲一起被囚禁。武帝云起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但他的儿子宏声也对雍正不满,被免去了皇位。皇帝的第十二个弟弟,云坤,被任命为郡王。雍正元年,因“不感恩其效”,被降为贝子。其他兄弟都比较年轻,没有参与皇位之争,所以得救了。雍正的生母德妃,民间盛传她是触柱而死。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雍正和云禅这两个亲生儿子为了位置拼死一战,小儿子被大儿子终身监禁。她在康熙死后死去,云禅被囚禁。死因可能与争夺皇位和兄弟墙有关。就连雍正的长子红石也不满父亲的所作所为,奋起反抗。雍正与他断绝父子关系,让他成为允祀的儿子。“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命红石不得留在宫中,果然是允祀的儿子。允祀因为他的命运被从黄带中除去,并且被从玉殒中除去。弘时如何不除黄带,而立即除之,赐云锦,使其有所节制,有所扶持(《宫中品雍正朝奏》)。雍正五年,洪氏进一步得罪其他几个皇族兄弟,被雍正赐死罪。

雍正初年,皇室发生的这场血淋淋的大屠杀,是雍正篡位引起皇室集体斗争。不仅他的许多兄弟参与其中,他的生母和父母也站在敌对的阵营。稍微了解朝鲜内外情况的人,对雍正的行为并不直截了当,很多人不服。所以雍正说,“臣子为廉亲王()所蠢,而对我过于苛严,受伊委屈,即圣旨屡发,审民之望,无不以廉亲王为错”(内廷)。因此,在允祀和万云集团中,有许多王室成员和大臣遭到了集体惩罚。连朝鲜的史料都说“清帝(指雍正)是自圣、苛政,康熙旧臣数百人死”(《朝鲜李朝实录·中国史料》)。如果雍正确属于康熙继位,合法继承,很难想象会集结如此强大的反对力量,会激起反抗者,让他们自生自灭。

随后,戴仪围绕这一历史问题,又从雍正对各方的态度、心理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从多个方向列举了大量事实,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从两位专家的论证来看,显然是有道理的。他们不是从理论模型或者社会发展模型中推断,更不是从既定结论中论证,都是有实际意义的,这一点在作者涉及这个问题的著述中更有说服力。

以下是笔者对雍正继位的看法:

大多数成熟老练的统治者在考虑继承人时,都会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筛选。康熙更是如此,他决心要选一个好皇帝。所以,就这样反反复复。清朝的王公参政虽然是传统,但康熙把几乎所有成年的王公都派到施政一线,动机不言而喻。

所以当时的成年王公几乎都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这不能作为康熙决定谁做他的继承人的主要依据。最多只能算是进入了筛选范围,已经入围了。在没有真正形成长子继承传统的满清王朝,作为皇子,这很正常。

老王子不次于任何王子。只是康熙对他太熟悉了。越熟悉,了解的越全面,越了解自己的不足。你会忍不住想换一个缺点少一点的人,最好是没有缺点。这是人的通病,康熙也不例外。经过反复折腾,双方距离越来越大,感情越来越疏远。不可能恢复你我。康熙频繁更换继承人。前期人做事,后期没办法,只能做事。

康熙是在筛选所有的成年太子,所有的成年太子都在争夺未来的皇位。

第四、第八、第十四任皇帝都进入了康熙进一步考察的范围。八皇子之间竞争巨大,几乎一统康熙。影响皇帝是很危险的。而且康熙的少年继位完全由人主导,留下了极其痛苦的回忆和深刻的心理创伤,是他最不能容忍的。八个王子因此被淘汰。

八王子和四王子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区别是:八王子相信群众,在下面做工作;四王子相信领袖,并把他的努力。在权力对比的基本政治判断层面上,八皇子已经输了。君主政治是君主的决定,何况康熙这样的一等皇帝,怎么可能让大臣们控制自己?!所以雍正进入下一轮。

当调查范围缩小到四、十四皇子的时候,这两个是一个母亲生的,不管谁继承皇位,对康熙这个父亲来说都没问题。康熙不慌不忙。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充分锻炼和积累了政治资源。而康熙曾经写信给远在西北前线的十四皇子,说他不需要任何人帮他上马,说他的白胡子头发又青了,还嘱咐云禅不要告诉别人,对自己身体的信心溢于言表,自然不着急。

就这样,当他突然病重的时候,康熙实际上,也只能是“着急,一句话就决定了。”这是最早的(雍正元年八月),也是关于雍正继位的原始记录之一,雍正自己说的(雍正圣旨),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这时候康熙在两个基本成熟的人之间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一个远在西北前线,一个近在咫尺。面对落后的交通条件和诸侯虎视眈眈的政局,这个经验丰富的老皇帝会做出让皇位空出至少20天甚至一个多月的选择吗?!

即使康熙在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驾崩,从当时的权力对比和政治惯性来看,也只能是代表皇帝主持祭天仪式的雍正最有可能抓住阶层,成功夺权。这种权力对比和政治惯性,是按照康熙的意志实现的,是康熙自己安排的。也就是说,是雍正成功夺权,也是康熙为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没有跳出康熙的手掌心,也没有违背康熙的意愿。不然康熙让这样最重要的政治决策失控,还有什么千古皇帝?!

无论是抢班夺权,还是圣旨继位,主要还是雍正自己的斗争。

雍正斗争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正确的基本政治判断:谁是接班人,谁就是老大康熙。他是世界,他是百官,他是人心。只有爸爸搞定了,一切就都搞定了。如果我们不能摆脱爸爸,那么一切都等于零。

这种敏锐而深刻的政治眼光,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只能是长期参与政治实践、惨痛教训、苦心观察、认真分析的结果。

雍正前期并不看好。康熙曾经对他做出过非常不利的判断,相当于说他有心理缺陷。而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三种对雍正有利的变化。

第一,不能挑工作。别人或许可以选择,他却不能选择,只能老老实实做,让皇帝老子来回走动。他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经常深入基层吃苦,更了解情况,知道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艰难;经常在风口浪尖上处理麻烦的事情,运动起来很流畅,甚至很精致。

第三,因为不被看好,需要保护自己,所以认真扎实的积蓄力量。他的基础团队不大,但是有一个顶尖的,关键时候可以用。一个云香,一个年羹尧,一个龙克多,分别杀了北京守军,云禅的几十万军队,还有王侯,都是代皇帝祭天,他的皇帝就这么定了,这是天大的福分。如果康熙看不到这一点,皇帝就真的白当了。实际上,康熙尤其是晚年非常注意及时掌握诸侯的言行。而且当时三皇的职位也不是雍正自己决定的,还得康熙任命。可见康熙允许,甚至鼓励,帮助雍正发家致富。

一个正确的基本政治判断+三个有利于自己的变化=皇位基本到手+另一个候选人,黄仁的十四个儿子,远在西北前线=皇位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