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歌的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声歌开始在苏南、浙北兴起。浙北宋代郭懋谦《乐府诗》中收录了两首有据可考的吴声歌:《钱Xi曲》和《阿紫歌》。迁西,现名余英溪,在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南部。南朝时期,当地有一个以Xi命名的音乐作坊。据康熙《德清县志》记载,县城南部有前西坊和后西坊,为南朝聚乐之地。此后江南妓女众多,唐时尚乐师数百人。唐·崔豪有一首诗:跳舞爱前流的美丽,唱歌怜长夜的孩子。据此,钱Xi曲可能是流传于这一地区的民歌曲调。
东晋南朝时期,浙江钱塘江以南的民歌非常繁荣。据《南史·百官传》记载,宋朝时,百户、百城、歌舞,群人相触。《泰兰》引用裴《宋略》说:王公贵族将满室;伟大的商人,成群结队的舞者。当然,浙东的王公贵族也不能忘了摆酒席,歌颂山川。无论是金代左思的《武都赋》,还是北朝庚欣的《江南赋》,都有“乌边(歌)越唱越多”的说法,可见浙东、浙西汉族民间歌舞的繁荣程度是旗鼓相当的。在今天浙江沿海的绍兴、宁波、温州、余杭等地,陆续出土了许多金代青瓷仓廪(明器),仓廪上堆积着击鼓、拨弄、吹箫、弹阮、舞蹈、杂耍等歌舞伎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音乐生活。同时,这些歌舞伎人物形象多为高鼻梁、眼窝凹陷、穿胡服、戴胡冠,反映了北方贵族南迁后带来的中原乃至西域的音乐文化。
隋唐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南移,浙江在全国的地位日益重要。五代南宋吴越国的都城曾在杭州。尤其是南宋,建都杭州用了140多年,使杭州成为吴越第一个湖光山色的重镇,东南第一州,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音乐文化的发展。唐宋都市音乐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形成于唐、兴盛于宋的曲子词。这是当时比较新颖的都市民谣体裁形式。文人和诗人竞相为青楼中的歌妓和教坊中的官宦词人作词写歌。唐宋时期的一些著名诗人在浙江留下了大量佳作。比如唐代白居易有江南忆,最难忘的是杭。到了宋代,苏东坡想把西湖比作西湖,淡妆总相宜。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柳永,被誉为能以一井之水唱柳词,哀叹林逋的瘦影横浅,月暮飘香,孤山美妻鹤的淡雅气息,以及词人李清照在婺州(今金华)的避难,留下了千古绝唱的寻寻觅觅,凄凉凄苦;爱国诗人陆游,家住(今绍兴),有句传世的警句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他如周邦彦、张喜安、姜夔、张炎等精通音律的人都曾长期在浙江生活居住,尤其是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等先后主政杭州,对杭州乃至浙江市民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田明汝城《游西湖笔记》记载,白乐天守杭,耽游湖山,耽妓,新字瞿岩,布尊郡中。苏东坡也是.....四处游荡,纵情声色,乐此不疲,原来只是一个人。他们放纵卖淫,客观上起到了倡导和繁荣市民音乐文化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有意识地普及音乐和文学知识。比如白居易在他的诗《留郡斋》中写道:风俗无所变,唯有州府之民能释诗。
文人参与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活动,一方面从民歌中吸取养分,另一方面极大地普及和发展了民间音乐文化。另外南宋临安(今杭州)产小字。据《梁璐之梦》记载,集市由三五成群的乐师组成,牵着一两个姑娘跳着舞唱着小字,沿街狂奔。根据“老武林故事”,餐馆...也有不请自来的小瓶子,唱着歌来凑热闹,这叫擦座。这些所谓的流散艺人,擦擦座位,追上去,不是在勾栏、焦芳唱歌,而是在茶叶店、饭馆,沿街唱歌;唱衰的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吸引车来卖车的人。所以他们唱的小字不会像曲调、诸宫调那样高雅,而更适合歌词、曲调更通俗的俗腔。这些小字的一些曲调,很可能是他们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音调即兴创作的。如《梦梁璐》载:如今的市场和房屋,常常跟着京城的叫卖声,用市场上各种歌声的声音卖东西,结合宫中商人的话语。
此外,唐宋时期,浙江带灯的荷花山歌也很流行。据游西湖的记载,杭州的元宵节自唐代以来一直很兴盛,白乐天的诗中写道...‘灯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宋代欧阳修也写过一首关于去年元宵节的诗,当时花市亮如白昼。据《杭州府志》记载,元宵节前后五夜点灯笼,市街委街道用锦缎和彩绣装饰。如果他们进入花之谷,他们将被整夜布道。当时民间歌舞队有几十个,一开始就打着灯笼,舞队互相簇拥十几里,有《男女讴歌》、《贺丰年》、《村田乐》、《旱船》、《竹马》等。从这些歌舞的名字来看,很多舞蹈队可能来自郊区城镇。据《浙江风俗》记载,较俗的竹简词有:鞭炮声如雪,村寨歌舞胜于管弦。他们回来时,满肚子都是饼和粽子,可怜的汉人有幸认识了太平军。初一,一个乞丐破了包,把头做成了牛,另一个乞丐拿着扫帚,用草绳牵着,唱着“莲花落”的吉祥话讨饭。这说明浙江的莲花落不仅在城镇很受欢迎,在广大农村也很受欢迎。
明清时期,浙江流行歌曲达到顶峰。其民歌主要流行于民间,如:扰五表、寄生草、洛江怨、余荷叶等。这些流行歌曲大多见于清乾隆六十年的《霓裳续曲》和嘉庆年间的《白雪公主遗风》。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音乐家收集了3000多首民歌,编著了《浙江民族器乐歌曲精选》、《浙江省三十年创作歌曲精选》、《中国民歌浙江卷》。无数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6期间,在全国业余歌曲比赛中,浙江的小船和茶歌获得二等奖。《美丽心灵》获得1979全国流行歌曲优秀奖。《春江花雨》、《谁不爱西湖风景》、《龙井茶流水》被收入中国新文学系列音乐卷。《五十六根弦连着京》、《呼唤习字踏青》、《向海的秋天》也分别以1997、1999、2001获得中共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尤其是1984年,杭歌舞团张建一参加第三届维也纳国际歌剧大赛,以圆润扎实的音色和优雅动情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在来自世界各地的247名选手中获得第一名,并获得《歌剧世界》颁发的特别奖。同时,他在布达佩斯演出时,被评为最佳男演员,获得百花奖。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后,浙江的歌曲创作,除专业演出外,群众音乐活动也十分活跃。20世纪50年代,杭州成立了歌咏团协会,先后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省级民族乐舞观摩展演大会,各队参加了全国音乐周的展演。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多次举办省级业余歌曲创作比赛、新作品演唱和音乐会,向全省征集民歌。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举办了第三届全省群众声乐比赛和第四届全省音乐舞蹈节,各种歌曲创作比赛,如“爱中国,爱浙江歌曲创作”,企业群众音乐活动,如省工厂歌曲演唱比赛,浙江艺术节,三江歌手演唱比赛,西湖之春,鹿城之春,南湖之春音乐会,都是新时期浙江群众音乐活动的集中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中小学生歌唱比赛、宁波市合唱节、浙江省农民歌手大赛等活动,促进了浙江群众音乐水平的提高,发现和培养了沈少泉、胡小娥等一批群众音乐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