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筷子的传播历史吗?
关于筷子的发明,唐智老人有一句话:“在古代,吃生肉时,不需要使用任何有格调的器皿。”这个必须知道,用火的时候,烤熟的东西需要撕开,需要什么帮助?先是发明了手指状的叉子,然后进一步发展了筷子。为什么筷子比叉子高级?叉子就像三个手指拿着东西,而筷子是两个。手指越少,越难握,使用它们需要更复杂的技术。“那么,从技术上来说,从二到一,就是一支笔。我过去在农村工作。吃饭的时候,大家用碗堆了一堆,边吃边聊,有时候还需要我写写画画。我手指一挥,把一根筷子举过头顶,在土地上画画。可能秦朝的孟田就是这么被启发来做笔的吧。
筷子的使用基本脱离了汉字文化圈。赵翼《玉琮考》中有一句:“俗谓竹简急功近利,陆容《园上杂记》发源于吴中。每条船都忌讳住翻,所以竹简叫急功近利,布叫破布。”日本筷子是在三世纪到七世纪之间直接或通过朝鲜从中国传入的。写的是“筷子”,读的是“桥”。根据“日语培训”(日本第一部现代国语词典)解释说是从食物到嘴的桥梁的意思。有桥有路是好事,所以我直言不讳,至今还在用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名字。对筷子的研究始于江户时代中期的儒生竹刀·白石(1657-1725)。晚年著有《日本尔雅》、《东雅》二十一卷,是一部分类的物体名称词源词典,其中对筷子有所论述。专门介绍筷子的书应该算是第一本,大概是东京绮优协会在1972年编辑的。
有评论认为欧美是有腿的民族,日本是有手的民族。欧美人为了生活,用腿拓展活动空间,骑马开车,再到铁路车厢和蒸汽机车,同时在海上航行舟船,不断发展交通文明。日本人不像欧美人,不用脚打拍子,不用脚“跳舞”,只爱“手舞足蹈”,腿部文化不发达。直到明治初年,交通工具几乎只有原始的轿子。筷子是手的延伸,日本人一生与筷子结下不解之缘,可谓“始于筷,终于筷”。孩子出生后101天可以吃,庆祝仪式叫“七里”。他们把从神社寺院请来的神祇称为长寿筷、长寿筷、长寿筷,把长寿归功于筷子大概也不无道理。
一般来说,中国筷子比日本筷子长,而且大多是圆柱形的,这可能更容易在桌子上夹食物。日本人的筷子大多是圆锥形的,因为吃凉的东西比较多。“过去,筷子就像筷子一样。”中国筷子的发展趋势看似奢华,但在日本人手里,两根小棍子千变万化,成就了许多名字。按材质分,有木筷、竹筷、漆筷等。,根据用途,有的用于祭祀,有的用于食用(分为家庭和饭店)、烹饪、仪式等。现在日本人在外面吃饭(外出就餐)一般用卫生筷,在家里吃饭(在家吃饭)一般用漆筷。就像中国叫中国,日本在英文里叫日本一样,它原本指的是日本制造的漆器。不过日本虽然很早就有了画筷子,但是最晚是江户时代初期,大概是因为用画筷子吃细挂面不容易吧。筷子更有用,禁忌也更多。一个人死了火化了,用筷子把骨灰捡起来放在骨灰盒里,就这样一辈子“终于胖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禁止两个人同时用筷子夹一盘食物。
日本人看到中国人自如地使用筷子,大概是有一种文化上的仰慕,不免生出一些神秘感。空海(774-835)以《镜上秘舍》等作品传世,即佛学大师,渡唐学密宗,归来开咒。据说他爬山时遇到了药师如来的使者金,并告诉他“保护国家,帮助所有的人”。人,“举筷者”也。于是建了“藏庙”,把天狗送来的祭祀器皿——筷子藏了起来,叫“朱宝”。每年的8月4日,寺庙都会举行竹签祭,并鸣响号角,将用过的筷子扔进搓火中,以示感谢,并祈求
日本人吃饭时拿起筷子总会说“我来拿吧”(根据日汉词典)。这原本是拿筷子的意思,是“感谢大自然赐予我食物”的餐前祈祷。巴姆是柱子,神佛就住在这根小柱子上。从前,人们在山上吃饭时会折断树枝,但一旦用了筷子,那个人的灵魂就会附在上面,随便扔掉,那将是一场从天而降的灾难,所以必须折断才能将灵魂带回体内。这种习俗现在也很普遍。有些人吃完盒饭后会把筷子折断。当然,不再是树枝,而是卫生筷。
卫生筷,带圆形餐桌的转盘,都是日本的杰作。卫生筷由竹子和木头制成,有各种颜色。据说过去有80多种,现在不少于50种,如柳丁、肖剑、鲁元、李修和田健。有趣的是,这些名称大多取自江户时代的货币名称。江户中期,随着餐馆的出现和发展,日本的饮食文化从“在家里吃”扩展到了户外“吃”,美食成为了赏花、看戏、拜佛、取乐的娱乐。1877年,利用吉野家县教师吉野家的分裂性,奈良县创造了木制卫生筷子。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外出就餐时代来临,卫生筷子的消费量急剧增加。根据1990年的统计,日本一年使用200多亿双卫生筷子,其中一半是进口的,因为比“日本制”便宜了差不多一半。
几年前,大学食堂有一场关于卫生筷子的争论。一些大学认为使用后扔掉卫生筷子是对资源的浪费,一些大学主张卫生筷子是对间伐木材的有效利用和对森林的保护。其实日本早在1940年就有“废军运动”,就是为了“军需”。现在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指责日本“大量使用卫生筷子破坏热带雨林”。有一次朋友请他吃饭,他从皮包里掏出一双筷子,莫名其妙。后来他才知道,自己很可能是“思考卫生筷子俱乐部”的成员。搞“自带筷子运动”是为了时不时想起环境问题。但是,随着他们队伍的扩大,白筷子(筷子行业的鼻祖)不得不叫苦。
“用过就扔掉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用纸而不是手帕擤鼻涕,一次性扔掉里面有食物的卫生筷子。在仪式上,中国人把花盆放在舞台上,而日本人把无根的花和植物放在瓶子里。看来日本人也把这种一劳永逸的学说运用到了语言上。”说这话的是语言学家,所以他谈到了语言。日本出版的关于筷子的书籍很多,比如一郎写的《齐文化史》(御茶室,1990年12月);这本书装帧精美,印刷精美,荣获第45届日报出版文化奖。不过内容好像只是摘自本田一郎将军的《筷子之书》(柴田书店1978年出版)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