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苏联是如何开展游击战的?
敌后战场的开辟
俄罗斯游击战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812年,俄国游击队就让拿破仑的军队疲惫不堪。1941 6月22日德军入侵后,游击战的火花几乎立刻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重燃。早在1941年6月底,仍在快速推进的德军就不断传来消息,其后方交通线、野战医院和警戒部队频频遭到小股残敌的袭击,这就是苏联游击队的雏形,但此时的游击队大多是分散临时集结的红军正规军官兵。这种游击战完全是自发的,他们的主要意图是在德军后方重新集结,避开德军的突袭,找机会突围返回前线。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迅速开始组织游击战争,苏联庞大的国家机器迅速启动。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中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在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7月28日,内务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党团组织开始号召全国各地的党员加入游击队。
战争初期,苏联游击队可以看到,离镜头最近的是一个年纪较大的游击队员。
战争初期,苏联游击队主要由内务部组织的歼灭战营、苏联地方政府自发组织的游击队和分散的红军官兵组成。其中歼灭战营是由地方军官、工人、红军预备役人员和志愿军组成的非正规军。在敌后,有大量由各级党组织组建的游击队,其成员多为中老年平民,他们往往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组成松散的游击队。一般这种游击队的规模在50-80人左右,领导者通常是当地党、边防军、集体企业的领导人。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领导的苏军也组织了战斗营和破坏队开展游击作战。这种部队经常深入敌后,切断电话线,摧毁弹药和燃料库,炸毁铁路,袭击单一或分散的德国车辆。
正在接受正规军官训练并学习使用步枪的游击队员。
此外,内务人民委员会还成立了一支独立的特种摩托化步兵旅,专门从事游击战。作为正规军,这支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执行类似盟军特种航空队或突击队的任务,深入敌后后返回己方战线。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除了有大批内务部中央学校和边防学校的教官和学生外,还有动员的成员,莫斯科手表厂、汽车厂、轴承厂的工人,迪纳摩、斯巴达、火车头等体育协会动员的运动员。如今他们经常出现在欧洲赛场上,中国球迷熟知的莫斯科中央陆军、莫斯科迪纳摩、明斯克迪纳摩的运动员也纷纷加盟。此外,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还包括许多在苏联的外国人,如美国、西班牙、保加利亚、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捷克、法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越南和匈牙利。他们大多是西班牙内战后流亡到苏联的国际纵队老兵。
斯大林很快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必须摧毁交通设施来延缓德军的推进,切断其后勤供应。从6月22日1941到9月16,深入敌后的苏军游击队共炸毁铁路涵洞和桥梁447座,铁路轨道250条,其中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炸毁涵洞和铁路桥117座。苏联游击队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军的进攻。但总的来说,人民内务委员会组织的游击队在1941深入敌后,在反苏、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部分地区几乎难以立足。只有在俄罗斯中部和北部以及白俄罗斯,游击活动相对频繁。但在1941,苏军游击作战缺乏整体规划,对德军后方交通线的攻击相对分散,人员缺乏适当的训练和指挥。各地、各系统的游击队各自为战,缺乏主动性。再加上德军开进,战局不利。许多游击队依靠政治工作者的鼓励甚至恐吓来作战,逃跑现象严重。尤其是地方政府组织的游击队,一旦指挥官逃跑或死亡,整个游击队往往分崩离析。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游击队和德国反游击队的主要焦点之一就是交通线。图中可以看到游击队在桥上埋炸弹。
德国版“三灯政策”
另一方面,在入侵苏联之前,纳粹德国军政官员严重误判了苏联的整体实力,天真地认为战争会在1941年结束,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也没有对可能出现的苏联游击队做好准备。随着原计划的失败,德国国防军不仅要应对正面战场上苏军的压力,还受到日益活跃的苏军游击队的困扰。与一般人的印象相反,治安战中德军的主力其实是国防军。然而,尽管德军想尽办法将部队部署到后方以收买游击队,但由于战线紧张,德军不得不成立专门的收买游击队安全师,负责各集团军群的后方地区安全。起初有9个德军警卫师,后来增加到14。此外,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等仆从国也提供了相当多的部队执行反游击队任务。但即使如此,德国在占领区的公共安全力量仍然严重不足。据统计,平均每3平方英里只有两个德国士兵。
1941年底到1942年初,苏军游击队迎来了战争中最寒冷的冬天。整个德军后方只剩下3万左右的苏军游击队,但是德军消灭游击队的妄想还是破灭了。随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带来的各种资源的短缺和前线兵力的不足,德军很快撕下了“善意”的面具,露出了以战养战的獠牙。为了保证国防军和德国国民的粮食供应,德国在苏联占领区实行了彻底的掠夺政策。1941年,德军过度的征粮导致其后方占领区出现了“无粮区”,整个地区一片荒芜。从前线到后方300公里内,连种畜、粮食种子都搜出来了。为德军第六军提供粮食的哈尔科夫补给区,就成了这个所谓的“无粮区”。这个政策导致了哈尔科夫一地1941-1942的饥荒。此外,自1941入侵苏联以来,德军一方面残酷虐待俘虏,造成大量本可作为人力资源的苏联战俘死亡,另一方面又在战区强行征召平民,修建公路、铁路和野战工事。1942之后,德国占领当局为了缓解人力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强行将大量平民带到德国充当奴工,另一方面略微提高苏联战俘的待遇,让他们充当奴工或伪军。这种前后矛盾的、野蛮的、短视的占领政策,自然会引起人民的反抗,从而成为游击队的滋生地。
1942抓获的游击队员,一旦抓获,往往被枪毙或绞死。
在基辅吊死的游击队员,注意他胸前挂的牌子,上面经常有威胁,德国人希望借此杀鸡儆猴。
正在射击游击队的德国士兵,注意最近的士兵,脸上明显带着微笑。
有一种观点认为,德国入侵苏联早期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如果德国占领当局采取安抚措施,一定会赢得苏联人民的支持与合作。但事实上,从历史上看,德国军队在反游击战中有着使用无情镇压的悠久传统。在普法战争、德国西南非洲的赫雷罗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占领比法期间,德国(普鲁士)军队表现出凶残暴虐的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国防军无非是把这一点建立在纳粹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在反游击战中,残酷的手段虽然能暂时平息反抗,但从长远来看只会带来恶性循环。无论是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被铁壁包围的日军,还是在沦陷的苏区实行“五光十杀”、死守铁甲的国民党军,最终都难以彻底歼灭游击队,德军在苏联的处境也是如此。正如马克斯·布特(Max Boot)在《看不见的军队:一部游击战史》中总结的那样:“只有定期的‘扫荡’或‘警戒搜查’行动,甚至像纳粹那样残酷的镇压措施都会失败,因为平民知道,部队撤走后,叛乱分子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德军的暴行除了激起更多的仇恨外,并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在残酷的围剿下,苏联游击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仅次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欧洲第二大游击队。
拍摄于1985年的苏联电影《идииисмоти》剧照真实反映了德军镇压游击队的残酷手段,以至于“令人毛骨悚然”。在剧情中,大量的“土匪”平民被关进谷仓活活烧死,这是德军反游击战中非常常见的手段。
在甘昆逆转苏联游击队
1942年5月,苏联在莫斯科成立了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用于敌后游击战场的统一指挥。在陆军司令之下,还有一个游击队地区司令部,下辖几个游击队旅。苏联在1942年初的反攻,让德军战线出现了很多缺口。苏联借此机会加大了对游击队的支持力度,重组了游击队指挥系统。许多苏联军队通过渗透或空降深入敌后,但通过空投。此外,苏联还向游击队输送了相当数量的武器弹药,他们的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德国的安全部队。希特勒也开始注意到苏联越来越多的游击队行动,他进一步强调要用铁腕手段惩罚游击队,以确保后方交通安全。但从当年5月1到7月31,德军16后方炸毁桥梁30座,北部铁路受损84条,机车20辆,113车厢受损,严重影响了德军运输。据当时的德军第六装甲师师长劳斯回忆,1942年底,该师奉命在斯大林格勒为德军扫清缺口时,在乘火车转移途中遭到游击队骚扰。军阵中的德军官兵必须做好随时反击突围进攻的游击队的准备。另外,为了防止列车脱轨,列车必须低速行驶,在列车前方悬挂两三节空车。
白俄罗斯秘密营地中的游击队员和他们的家人
此外,与中国和南斯拉夫的游击队武装基本上在战场上孤军作战不同,苏联游击队不仅得到了正规军的大力援助,而且在协调正面战场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苏军转入反攻后,苏军经常得到游击队的支援。1942 165438+10月底,苏军向列热夫方向的进攻失败,战斗中突入敌阵的苏军第20骑兵师等部队约4000人被切断。这支队伍进入了Sirchovka和Belei之间的Bochinji沼泽地区的一大片森林沼泽地区,加入了在该地区活动的游击队。第20骑兵师和游击队协同围剿德军一个多月,多次袭击横跨第聂伯河的德军大桥和交通线沿线的德军据点,严重破坏了德军后方的交通,甚至还获得了科涅夫颁发的将军勋章。1943年初,这支骑兵部队被游击队包围,退回苏军主力行列。
正在接受勋章的游击队员,注意他胸前的十字架。这可能是游击队里的一个牧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迅速形成“统一战线”,各社会阶层、各政治立场的人团结起来抵抗德军入侵。
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苏德战争主动权的改变,苏联红军转入战略反攻,苏联游击队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苏联游击队逐渐走出早期各自为战的模式,开始从组织上加强统一指挥,逐渐开始强调在整个战线后方实施更大规模的作战。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获得了继陆军、海军和空军之后的第四个兵种的地位。在苏联的众多游击队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西多尔·阿尔特梅维奇·科夫帕克和他的游击队。曾参加过一战和内战的科夫帕克在卫国战争爆发时已经55岁了。曾任乌克兰苏梅某地区委书记。当年8月,科夫帕克组织了一支50人的游击队,主要是当地党政人员。在科夫帕克的指挥下,这支游击队一直活跃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甚至组织了一支远征喀尔巴阡山地区的队伍。Kovpak和他的人到处攻击交通线,攻击小股敌军,逐渐成为苏联游击运动的代表。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队伍一直在扩大。除了吸收各路游击队,伞兵从后方空投,投奔伪军,就连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法国的仆从部队也纷纷投奔科夫帕克的指挥。随着苏军的补充和战斗的夺取,科夫帕克的游击队也从最初的几十支步枪发展到拥有火炮的规模。此后,以科夫帕克名字命名的乌克兰游击队1师成立,他本人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的最高荣誉。
科夫帕克被授予少将军衔,并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在关键的库尔斯克战役之前,游击队运动中央司令部指挥下的游击队向苏军提供了大量德军集结和动员的情报。8月至9月,随着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失败和苏联的总反击,游击队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进攻,通过攻击铁路线使德军的后勤运输完全瘫痪。
在1944的决定性时期,苏军游击队人数增长到27万人。随着1944春夏的临近,在即将到来的白俄罗斯战役中,为了保证后方的安全,德军依然与螳螂作战,试图挽回战败的命运。为了保证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安全,德军以第三装甲军为主力,对乌沙齐-莱佩利-先诺之间的苏军游击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围剿,并发起了代号为“淋浴行动”的行动。军队和他的人向西行进到德维纳斯特河的左岸,而第16军则在北部和西部阻止了游击队可能的突破。由于德军来势汹汹,而苏军认为这个游击区将在未来的进攻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苏军游击队被迫与德军展开阵地战。苏军主力不仅出动了空中支援,还对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发起了围堵攻击,以减轻游击队的压力。但最终由于德军的巨大优势,第二装甲军在党卫军和警察部队的配合下,逐步压缩和切割游击区,到5月中旬,游击区基本失守。根据德军总司令部的记录,行动中共有7697名游击队员阵亡,5286人被俘。损失一万多人后,约3000-4000游击队员突围南下。然而,尽管损失惨重,德军后方的游击活动并没有停止。相反,苏联游击队的行动比以前更加活跃,规模不减反增,逐渐开始攻击更重要的目标。在重型武器的支援下,苏联游击队频繁袭击德军占领的交通线、支撑点和居民点。
女游击队员
苏联版“小战士张嘎”——游击队中的少年
6月20日晚,1944,19/20,苏联游击队拉开了期待已久的“巴格拉季翁”行动序幕。这一次大攻击的规模甚至超过了1943。德军后方沿线铁路和警戒哨所遭到游击队的全方位攻击,明斯克-奥尔萨和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铁路损毁严重,导致两条铁路几天内无法通车。在随后的战役进攻阶段,游击队与正规军密切配合,在歼灭和追击德军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在苏军总参谋部的总结中,对游击队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7月8日,第33军第70步兵师在“为了苏维埃白俄罗斯”游击旅的配合下,歼灭了盘踞在特鲁贝奇诺的德军;明斯克周边的第3军第35军得到了3个游击旅的支援。7月3日,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在明斯克城头上插上了胜利的红旗。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联领土的完全解放。那些在沼泽和森林间挣扎了三年的游击队,如今已经换上了崭新的军装,汇入了滚滚西去的洪流。
基辅解放后,游击队在街上游行
一级卫国战争游击勋章
上世纪50年代“非纳粹主义”后联邦德国重新颁发的反游击战徽章,注意匕首上的圆盘。原版中的纳粹党所用的十字记号徽章已经被取消,所以德国老兵仍然可以合法佩戴这种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