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的历史是怎样的?

公元3世纪,中国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记载了许多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它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联立线性方程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联立线性方程的解法。“方程”之所以叫“方程”,是因为通过计算,列出各个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来解方程时,形成了一个正方形,所以“正方形”就是“排列成正方形”,“过程”就是“过程”,所以这个正方形的“过程”就叫“方程”。

清初翻译外国数学书籍时,根据拉丁文原意翻译成“等价公式”。直到1859年,中国学者李才将其改为中国古代的术语“方程式”。

方程是初等代数中的重要内容,其知识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有关于方程的研究:《九章算术》中有“方程”一章,距今已近2000年。书中的方程指的是多个联立线性方程。13世纪,秦首创正负平方根法,即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在西方,英国人W.G. Horner仅在1819中发现了类似的近似方法。14世纪,朱世杰对四元高次联立方程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6世纪,随着各种数学符号的出现,特别是在法国数学家吠陀创造了一个系统的符号来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之后,出现了“未知量方程”这个特殊的概念。当时拉丁语叫“aequatio”,英语叫“equation”。17世纪左右,欧洲代数首次传入中国,当时被翻译为“方程”。

当时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仍然很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代数”“等式”这些学科或者概念,只是被极少数人学习和研究过。

19世纪中叶,西方现代数学再次传入中国。1859年,李、和英国传教士翻译了英国数学家摩尔根的《初等代数》。

李和魏十分重视数学术语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造了近400个中文翻译的数学术语,其中许多术语沿用至今。其中“方程式”的翻译借用了中国古代的“方程式”一词。这样,“方程”这个词第一次有了“含有未知数的方程”的意思。

长期以来,华、傅的思想被广泛接受。直到1934,中国数学会对名词进行了审核,确定“方程”和“方程式”的意思相同。广义上,它们指的是一元n次方程和由几个方程建立的方程。狭义上是指一元n次方程。

相关内容

方程式名称的由来:

方程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算术书《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我国东汉初年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该书收集了246道应用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共分九章,“方程”是其中之一。本章所谓的“方程”是指线性方程组。

在古代是通过计算来安排和解决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评论《九章算术》说:“程,课程也。二物为二程,三物为三程,皆如物之数,并列为线,故谓之方程式。”这里所谓的“象数”,是指如果有几个未知数,就必须列出几个方程。当一个线性方程组的未知数的系数用计算来表示时,就像一个方阵,所以叫做方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