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塔林风景区的历史
霍克基创建于金天惠三年(1125)。寺内僧人去世后,葬在寺旁墓地,建墓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埋葬的僧人越来越多,修建的墓塔当时已经形成塔林。由于历史久远,现存墓塔只有7座,其中金代5座,元代2座,今统称为阴山塔林。建于晋代的五塔形制相同,均为砖砌宝塔,檐密,高20-30米,挺拔,塔身细节精雕细刻,很像佛塔。在元代,这两座塔都比较小,一座是密檐塔,一座是密檐亭和盖碗的组合。
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区以北30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达岭-十三陵景区重点文物景点。
阴山,因秋冬季来雪而得名,山石冰雪覆盖,山石陡峭,黑如铁,被称为“铁壁”,合称“阴山铁壁”。是明清“燕京八景”之一。
山脉的分布有三个主峰:前、中、后。其中,中峰是三座山峰中最高的,海拔726.438+0米。
到了唐代,阴山已经建起了华严寺等寺院。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著名僧人邓银峰在此修行。辽寿昌(1095-1101)年,满大师在此山建立宝岩寺。后来,李理、童渊、赵子三位禅师先后在此修行。在金天汇(1123)。-1145)来到这座山,在天惠三年重建了寺庙。它被命名为大盛宴寺,寺庙有三个大厅。此后,在寺庙与寺庙之间修建了五座密檐砖塔,以埋葬这位金代著名的僧人舍利。其中,中央为某国佛塔,前左为汇海某国佛塔,前右为宜兴佛塔,后左为许婧佛塔,后右为童渊佛塔。一个与寺庙建筑融为一体、布局相对集中的塔林地区已经初步形成。
自元代以来,阴山地区的寺庙建筑不断增加和重建。明宣德四年(1429)四月,设太监监吴良,重修大衍圣寺。正统二年,(1437)二月。同年,明英宗朱祁镇钦慈寺“法华寺”。当时法华寺有五座寺庙,有完整的大门、禅堂、方丈厨房等建筑。它是阴山地区的主要寺庙,周围有许多小寺庙,被称为七十二庙。之后,贾饱受战乱之苦,寺庙建筑风雨损毁严重。成化二十年(1484)二月至五月,金谷监太监余与僧人福清、、乳山等人再次组织修缮,不仅中轴线上的店铺全部修缮牢固,左殿、右祠堂、走廊也全部修缮完毕。
清康熙十三年四月(1674),霍克基再次修缮。银山其他寺庙建筑在光绪《昌平府志》中有记载,有铁弼寺、弥勒院、碧峰寺、巡峰寺、宋鹏寺等几个区。
金元明清时期,阴山修建了许多僧墓,其中大部分是盖碗喇嘛塔。这些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僧人佛塔,有的分布在法华寺,有的分布在阴山脚下的其他地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塔林区,被称为“树木不清的阴山宝塔”。除了上述寺庙和宝塔,阴山还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其他历史遗迹和景观。在前峰的山腰上,有一个供邓银峰陈述的平台(也叫“诵经台”);山脊的边缘松了。枷》是邓银峰的《挂衣树》;寺内外有许多碑文。此外,还有古佛岩、太湖石、天清石、石崇洞、华崖洞、四溢洞、朝阳洞、白音洞、喷泉,以及三峰抱青、东山夜明、冷泉泡月等人文和自然景观。
8月21,65438,0979,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银山塔”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区,阴山是其中之一,面积17平方公里。1988 65438+10月13、“阴山塔林”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9月,为保护文物,开发旅游资源,十三陵特区办公室组织了阴山塔林的修缮和法华寺遗址保护工作的完成。此后,先后对景区内的登银峰台、古佛岩、朝阳洞、白银洞、中峰峰等古迹和环境进行了整治和清理,并修建了通往中峰峰的观光步道、风景湖泊工程和景观平台工程。改造后,景区内可游览的古塔有18座。塔的形状和风格各不相同。
其中有7座砖塔,檐密。它的整体形象由须弥山塔基础、雕刻有门、窗和佛像的塔身、层层密檐和塔楼组成。轮廓线条平直优美,砖雕精美细腻,是研究古代建筑美学和佛教文化的绝佳材料。
银山自然景观秀丽壮阔,松柏苍松,富饶葱郁,其洁净幽雅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旅游的绝佳场所。
景区有三个主峰:前、中、后。中峰最高,海拔70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