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窑的历史
在石湾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黄色釉陶祭坛,其中一些祭坛上装饰着精美的釉陶。这一带的大茅岗、小茅岗也发现了许多唐代半倒焰馒头窑址,是目前石湾发现的最早的古窑址。所以石湾窑的历史起点大多设定在这里。窑址出土了匣钵、滚盆、垫环等窑具,以及青釉、黄釉的碗、盘、罐、坛等日用器皿。个别器物上装饰有塑料人物和动物,可视为石湾陶塑的起源。窑址出土的器物与同时期周边地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该地区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多为石湾窑所产。南海海上贸易通道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而更加发达,同时也刺激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石湾窑也不例外。在邻近地区发现了一些宋代长窑的窑址,出土的器物包括壶、坛、罐、盘、碗等。胎质坚实,造型轻盈,装饰手法有雕刻、雕刻、点画等。釉色以蓝釉和酱黄釉为主,还有黑釉和白釉。隆尧比馒头窑先进,其优点是:一是产量大幅度提高;二是击发质量更稳定。这说明石湾窑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明清是石湾窑的鼎盛时期。宋末明初,北方大量窑工为躲避战乱逃往南方。再加上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海外贸易的繁荣需要大量的陶瓷出口;二是石湾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大量加工后的废料成为陶器釉料的廉价材料。因此刺激了石湾制陶业的大发展。此时的石湾窑成功地模仿了中国名窑的釉色,创造了独特的窑釉。这一期,石湾窑的产品不仅畅销两广,还远销海外。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布两广,与海外各国相邻。”大量东南亚国家流传下来的石湾陶器制品,包括中国建筑陶器和收藏品,都可以用实物证明。此外,15-16世纪盛行于越南的多色釉陶瓷,主要是胎体较厚的佛教礼器,装饰手法以雕版、贴塑、雕刻为主,在黄色珐琅中加入了黄、绿、蓝、红等色釉。整体风格与石湾窑产品非常接近,反映出两地陶瓷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明初产品主要有日用器皿、香炉、烛台、观音、佛像、土地爷等。产品深受佛教和道教意识的影响。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花盆、鱼缸、花凳、影壁等陶器制品。与此同时,琉璃瓦、琉璃瓦脊、釉臂脊也相继出现。
清代前期至中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包括祠堂、佛寺等)的装饰要求提高。)不断改进,石湾窑的瓦脊等装饰构件高度发展,题材多样,技法复杂。清代中期,出现了专门生产瓦脊的堂名(作坊),如“文”、“吴启宇”、“全玉成”、“梅御”、“喻影”、“俞军”等。此时,整个石湾陶艺行业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从业人员增多,产品种类和产量增加。于是,出现了一个按产品类型分类的“行会”,作为私人自发的管理组织,严禁跨行业生产。主要帮会有“茶罐店”、“大罐店”、“缸店”、“古玩店”、“花盆店”。据统计,到清末,各种行会多达26个。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变迁导致建筑风格的改变,瓦脊的需求量急剧下降。于是,许多生产瓦脊的艺人和堂名,改塑单一陶瓷塑料制品,俗称“石湾娃娃”,为石湾陶业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这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陶艺家,如、黄家珍、陈祖、陈、冯至来、刘作超、潘玉书、霍金、廖、、曲干、刘川等。
抗战时期和建国前,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石湾窑生产陷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石湾的陶瓷工业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恢复,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涌现出农作物、刘泽棉、曾良、梅文鼎、廖洪标等一大批当代陶瓷大师。
可见,石湾窑的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从唐代到明初,形成发展;高峰期是明朝中期到清朝。民国时期是低谷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创新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