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的历史

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植物染料的记载,并有负责染色的官职——染草官——也称染民。秦朝有染部,唐宋有染院,明清有靛院。从自然界中提取矿物质、植物等染料,称之为青色、黄色、红色、白色、黑色五种颜色,然后将这五种颜色混合起来抓取其他颜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著名的“植物染料”。在当今崇尚环保和自然的潮流中,利用天然的花、草、树、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植物染色的研究和创作。与化学染料不同,它不会产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的废水或其他工业污染。植物王国的染料

在美丽的色彩中回归自然和环保

“植物染色”是利用天然植物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的技术。这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它具有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达的自然性、环保性和艺术性,但现在在中国已经失传了。现在我们复兴这门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意义重大。

人们很早就用天然有色物质给丝绸、棉花和毛织品染色。古籍和出土文物的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就已经明确划分了烹饪。染、暴、染四步,设置染人官职。在中国古代,天然植物中含有的色素用于染色,如靛蓝染青色。这是一种存在于木蓝枝叶中的物质。发酵后,它产生一种可溶的白色溶液。织物在这种溶液中浸泡后取出,在空气中氧气的氧化作用下,产生不溶于水的蓝色,耐日晒洗涤和加热。我国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至今仍是用加热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绘制图案,然后放入靛蓝草发酵的白色溶液中,空气氧化后再用水煮沸去除蜡。这种技术自汉代和唐代以来一直流行。今天的靛蓝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

古埃及人和印第安人也用靛蓝和草作为染料。据说几千年前埃及包裹木乃伊的蓝色亚麻布是用靛蓝染的。印度人还用寄生在不同植物上的胭脂虫中的红色素给它染色。古希腊人和罗马人也使用另一种动物染料,一种分泌液体的贝类。暴露在空气中后,由黄色变成绿色和蓝色,最后变成紫色。这是一种珍贵的紫色染料。

在19世纪晚期从煤中成功提取色素之前,大多数染料来自植物的根、树皮、叶子、花、种子或木材。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就知道如何用植物色素染衣服、器皿、渔具、食物和化妆品。西晋《南方植被》记载,从苏木中提取黄色染料。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吴凯》中列举了20多种颜料的来源、染色方法和固色方法。他还指出,古代人类穿的衣服颜色是根据他们的社会阶层决定的,不能超过。黄色是最高级别,献给皇帝;青色最低,是平民服装的颜色。但因为人多,青色染料需求量大。

青色染料,来自“蓝色”植物。《本草纲目》解释,所谓五蓝,就是茶蓝、蓼蓝、马兰蓝、乌蓝、木蓝。其实在分类学上,它们属于不同的科和属,其中木蓝和蓝木蓝多产于华南地区。

许多野生植物也含有彩色染料。最主要的有靛蓝、马兰、薯莨、杨梅、栀子。中国是第一个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早在4500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已经可以用植物汁液染色了。颜色的名称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东汉《说文解字》中共有39个色名,明代《天宫吴凯》、《天水兵山录》中共有57个色名,清代《管雪秀圃》中已出现704个色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染料除自用外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随着丝绸传到了海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万年到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发现的石项链,已经用矿物颜料染成红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可以用赤铁矿粉给亚麻布染色了。生活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羊毛染成黄色、红色、棕色、蓝色,织出彩色条纹的呢子。

西周时设置专职官员负责印染纺织品,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记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颜色是深绿色、红色、黄色、白色、绿色、深红色和神秘的黄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的染色作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蓝草。

秦汉时期,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认识到控制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图案,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了用蜡作抗染剂染花的方法。先将蜡溶解成液体,然后用蜡刀蘸蜡液在白色基材上画出图案,再蘸上染料进行染色。当时多用靛蓝,少量紫红色。染色后,去除蜡模,露出白色花纹,得到蓝底白花或彩色底白花的布料。古代称之为“枯槁拼布”,现代称之为“蜡染印花布”。到了汉代,开始出现装饰性的蜡染。西南地区的蜡染艺术一直在进行,至今仍流行于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印染艺术是纹缬的出现,又称“掐缬”、“掐缬”、“掐缬”,现代称“扎染”。

唐代印染技术全面发展,成就斐然。这时出现了纹身缬草、夹心缬草、蜡缬草的惊人作品。宋明时期的印染艺术已经相当全面,色谱也越来越齐全。在明朝,有一个官方的颜料局负责颜料。有几十种植物用来制造染料。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印染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工艺精细,蜡纹密集。

使用植物染料是中国古代染色技术的主流。自周秦以来,大量的植物染料被生产和消费。到了明清时期,除了满足中国自身的需要,还大量出口植物染料,红花制成的胭脂棉也大量出口日本。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后者是古代的主要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各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防染印花技术,称为“安定片”。各种染料都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颜料,但着色原理不同。矿物颜料的着色是通过粘合剂使其附着在织物表面,但遇水容易掉色。另一方面,植物染料不是。染色时,它们的色素分子通过与织物纤维的亲和力改变纤维的颜色。虽然颜色是在太阳下洗的,但是不容易脱落或者很少脱落。

在中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彩鲜艳,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把青色(也就是蓝色)、红、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和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种颜色,如绿色、紫色、粉色等,也称为中间色。染料的来源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

《诗经》中用兰草和茜草染的诗,说明我国在东周使用植物染料已经在民间广泛使用。中国古代的一些农业书籍和工艺书籍中都有染料和染色方法的记载。先秦古籍《考公基》(作者不详)是我国第一部技术规范和工作标准的汇编。《定时之作》一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炼丝、纺纱、手绘、刺绣等工艺,对织物的色彩、图案进行了详细完整的描述。公元533534年贾恩齐所作的《齐·姚敏书》,记述了种植染料植物、提取染料的过程,如“杀双花”、“制靛蓝”等,制成可以长期使用的染料。1637年底,宋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科技百科全书&;laquo天宫吴凯&;raquo本文介绍了各种染料的制造和精练的化学过程,以及各种染料在织物上的染色方法。在“乃服”一章中,总结了丝、麻、毛、棉荨织物在纺纱和织造中的技术,在“张世”一章中,记载了染色技术的应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30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纺织和染色技术。古埃及尼罗河沿岸金字塔墓墙上的红色和红色染色织物就说明了这一点。大约2500年前,印度记录了从茜草中提取红宝石,从兰草中提取靛蓝染色棉织物。茜草浸泡液经处理后可染成红色;兰草的浸泡液经过氧化后,可以将织物染成靛蓝。公元前550年,希腊已经形成了羊毛手工纺纱和染色的作坊,并进行了生产工作。在古代,纽克里特岛的人们将昂贵而著名的泰利姆制成紫色,这是一种通过氧化海螺秘密而获得的染料。后来小亚细亚的腓尼基人掌握了制造技术,用泰利姆紫在毛织品上染出鲜艳的紫色和蓝色。以后罗马帝国的贵族把长袍和衣服染成这种颜色,作为贵族阶级的象征。

公元1371年,欧洲只有印染的记载。也就是说,在19世纪之前,所有用于印染的染料都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染料。染色工艺还是自然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