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历史文化是怎样的?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它具有多重地理特征:东临大海,近邻湄洲岛和日南岛,远隔台湾省岛;西北有山,主要山脉形成莆田与周边的多重屏障。陆域是福州和泉州交界处的过渡地带。莆田生于初唐。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莆田在发展初期呈现出诸多优势:一是远离兵源。唐宋时期,中原烽火连天;然而这里却是世外桃源,政治上相对稳定,宋朝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宋朝成为莆田历史上文化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其文化积淀为明清两代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因为地形的阻隔,莆田在诞生之前就是一个封闭的地区。当最初的汉族人把他们用智慧创造的中华文化带来的时候,莆田人就用在了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第三是多元文化熏陶。莆田发展起来后,各种文化基因融入莆田,莆田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促进了莆田文化的成熟和发展。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莆田自宋代以来就被称为“文学名邦”、“海边邹鲁”。一千多年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它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亮眼。从唐代到清代,钟灵郁秀县蒲县选封建社会科目的考试中,共有2370多名进士(包括专场名称),其中12名中头奖,7名中第二名,5名探花。进入宰相行列的有14人,30多个是大臣,30多个是侍郎。这些官员中有些人不仅在政治上很英俊,在文学上也是大师。唐有“闽文始祖”之誉,宋蔡襄有政治之德,有历史之言,刘克庄有文学,林光超有理学,有操守,陈有忠义,有耿直,王有无畏...这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以伟大的精神振兴中华。

第二,丰富的文物。莆田有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22处,市县文物387处。在这些文物中,有广化寺、梅峰寺、龟山寺、三会寺、圆通寺、龙华寺、湄洲祖庙、三清殿等几十座名刹,还有广化寺释迦牟尼塔、东岩山石塔、凤山陈武塔、龙华双塔等几十座名塔。古代水利工程众多,有木兰坝、华斯坝、延寿坝等,还有古桥楼、摩崖石刻等古迹,丰富多彩。

第三,著述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唐代25本,宋代632本,元代60本,明代994本,清代470本。1082卷的有57本,1196卷的有74本。

第四,妈祖文化。妈祖出生在莆田沿海农村。去世前,他帮助了世界,拯救了人们。他死后,人们仍然相信她,把她当作神来崇拜。随着历史的演变,妈祖信仰被解释为妈祖文化。迄今为止,世界上有2亿多妈祖信徒,妈祖庙有2500多名。几乎所有有华人的地方,都信仰妈祖及其庙宇。特别是在台湾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妈祖文化成为寻根热潮,妈祖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全岛100多位妈祖庙访问团来梅州祭祖,妈祖文化为民间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为唱响经济大戏搭起了舞台。莆田外贸企业中,台资占40%。

鉴于莆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199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社科联会同8个市建委联合主办了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市政府成立了以吴建华市长为首的筹备领导小组,启动各项申报工作。199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