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发展简史
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是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约公元前355年或公元前354年)写的《经济学原理》,英文单词“Economy”和“Economics”就是由此起源的。本书采用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的家庭农场,被称为“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写了《雅典的收入》,论述了如何增加雅典的国民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普拉顿(公元前427- 347年)写了《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了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322年)写了《政治学》,主要论述了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了商品等价交换的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止于公元1640年。这一时期战争、饥荒、瘟疫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因此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斯(1225或1226-1274)写了《神学百科全书》,论证了封建农奴制按照神的意志存在的合理性,认为神创造了不同层次的事物,“劣等人”应该由“优等人”统治。同时提出了公平价格论、货币论、商业论、利息论,妥协和捍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哥伦布(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这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是“革命性”的突破。早期的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异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品是1581在英国匿名发表的《关于中国同胞的一些抱怨的评论》。晚期重商主义提倡“贸易平衡论”,即少进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Antoine de mont chrétien(1575-1622,译作《蒙特克莱尔场》,1615出版《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英国的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和Thomas Mun(1571-16465438)。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具体来说,这个时期大致是17-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突飞猛进。克服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和观念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与重商主义理论形成鲜明对比,其主要特征是崇尚经济自由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像封建经济制度和重商主义一样,不受国家干预自由运作;政府应该在保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经济,配置资源。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现实,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2)自动市场调节比人工调节更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则”,主张自由放任政策。法国重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在1758年出版了《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工业只是加工农产品,是农业的附属物;对外贸易只是等价交换,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为两个分支,即以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为主要代表。以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和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一般被马克思主义者称为庸俗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辩护”,认为市场是完善有效的,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制造商理论和分配理论。
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经济学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得到了恢复,使其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同时还有凯恩斯主义出现后一度占据主流地位但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中国人早就知道怎么做生意了。原始时代,人们以有限的生产力与自然作斗争,未能形成分工。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的过剩衍生出了原始的交换。这些交流是偶然的,逐渐变得频繁而刻意。日本人很早就学会做生意了。《易经》记载,神农曾在中国和中国设置市场,“集天下之货,贸而退”,可视为原始市场。在古代,商部落以善于交换而闻名。在灭商之后,为了谋生,据说他们的祖先曾经赶着牛车在部落之间进行贸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固定的职业。周人把他们称为“商人”,把他们的职业称为“商业”,由此销售的产品称为“商品”。
春秋战国时期,政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郑国的高闲、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是魏国的白圭和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钱种类增多,数量和种类多,反映出商业比过去更加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唐代也有柜子和飞钱。柜台专门从事货币的存贷业务,这是中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金融机构的出现早了六七百年。飞钱和后来的汇票差不多。专柜店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便利和发展。
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要求政府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宋代商业的繁荣是建立在从晚唐开始打破市场与店铺严格分离的基础上的,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种类繁多,而且有内贸、边贸和外贸。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持续繁荣。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综上所述,第一,北宋建立后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商品交易的限制。自晚唐以来,店铺的严格分家逐渐被打破。到了宋朝,各地都可以开店,交易时间也由日本改为中国,早晚都可以经营。第三,虽然宋代市场上还在使用金属货币,但是到了北宋时期,四川宜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发行和使用方便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繁荣。第四,宋代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疏浚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直接从杭州到大都。开辟了海上,从长江口的刘佳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天津);元朝政府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再次繁荣起来,促进了元朝商业的持续繁荣。元朝大部分时间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市。商队从东欧、中亚、非洲海岸、日本、朝鲜和南洋各地来到大都会。全市有30多个市场,10多万户。
明清两代。与宋元时期相比,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实行各种镇压政策,明显是倒退的。这需要补充一定的信息,并加以说明。明清时期,政府不断向私营企业征收营业税,不仅税率高,而且税目繁多,关卡繁多。明清政府还继承了垄断的传统,限制了私营企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仍呈现出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有所发展;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非常繁荣。只有这样,地区间的长途贩卖贸易才能快速发展。其次,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处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数量最多,实力最强。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商品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和扩大交换的发展,形成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工商业阶级。他们立足于社会历史阶段,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从事的生产经营构成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